唐僧在銅台府地靈縣的一段牢獄之災,洗脫了塵世間的一切恩怨和罪責。經受了牢獄之苦的他終於給塵世間的生活畫上了一個完滿的句號。唐僧經曆了十四年的艱苦跋涉,完成了十萬八千裏的征程,終於走到了目的地。皇帝交給他的取經使命馬上就要完成了。他本人也開始要準備脫胎換骨,得見佛麵,正果金身了。
今天是我們《西遊記》品讀的最後一講。
這一講的內容其實非常簡單。唐僧師徒經過十四年的艱苦跋涉,一共行程十萬八千裏,終於來到靈山腳下。中間還有一個小小的插曲。他需要坐無底船,飄過淩雲渡,最後才能登堂入室,得見佛麵,也就是見到如來佛祖。總之,最後他是取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經書。送回東土大唐,造福眾生。而師徒五個呢,欽差的工作完成以後,回到靈山,佛祖欽點成為正果,就是這麼一個情節。
不過,在這個情節當中,有幾個細節非常值得我們品讀。正是這些細節,才真實地揭示了《西遊記》的本旨。
比如第一個細節——
到達靈山以後,唐僧和孫悟空有一個簡短的對話。唐僧說了,“這一番經曆多虧了你們,不然我也到不了這裏,也完成不了皇帝交給我的任務。”孫悟空微微一笑說:“師父千萬不要說謝字。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正是因為有了您,才讓我們洗脫了前世的罪孽,最後修成了正果。”
那麼這一番對話,最終要告訴我們的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道理——幫助別人實際上也是在提升自己。我們平常老愛說的一句話是“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其實,快樂自己以後會發生什麼,許多人沒有注意思考過。比如,我們拿出自己的錢財來幫助一個苦難中的人,然後別人解脫了痛苦,我們感到開心。那麼一開心身體可能就健康,健康因為他已經百病不侵。這是一種快樂。這是快樂之後施惠者本人的一種收獲。實際上還有一層意思,就是我剛才表達的我們幫助了別人無形中也提升了我們自己。這種提升指的就是精神,靈魂和人格的提升。比如孫悟空他們師兄弟四個(包括那匹白龍馬在內),他們身上每個人都背著罪孽,都違犯天條,尤其是孫悟空五百年前更是攪得三界不安。但是呢,經過一番艱苦的征戰,一路走來,降妖除魔,生生死死十多年,他最終換來的是自己的罪孽洗清了,自己也由妖魔位列佛班,成為萬世景仰的鬥戰勝佛。我們講,這場功德與自己的這番修煉是有關係的。同時,與他不懈地衷心地保護師父也是分不開的。所以,這是我們要明白的第一個道理——幫助別人,快樂自己,同時也能提升自己。
第二個人生道理,就是我要給大家算一筆賬。什麼賬呢?我剛才給大家反複提到一個時間和距離,就是十萬八千裏,十四年。乍一聽,這個時間非常漫長,這個路途也很遙遠。其實,後世文評家算過一筆賬:十四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十四乘以三百六十五是多少,然後除十萬八千,實際上,每天平均走的路程差不多是二十裏。十公裏對普通人來講,悠著走一天都能走下來,不用騎馬都可以完成。唐僧完成了,我們說這是一個奇跡。實際上,理論上講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完成這樣一個不朽的功勳。但是,從古至今隻有唐僧一個人走完了,那這是什麼道理呢?其實,奇跡本不是奇跡。它為什麼會成為奇跡,就是大部分都不走的路,少數人走了。而在這過程當中,需要的可能並不是過多的體力和財力,而更多是一種意誌力。所以,我給大家講的道理就在於此——隻要每個人堅持,都可以達到目的;隻要堅持下來,願意付出,每個人都可以創造奇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這個靈山就是你的理想。實現理想需要的除了客觀物質條件以外,恐怕更需要的是你內在的那份堅定和堅忍。這是我要講的第二個人生道理。
第三個道理呢,用一句話概括出來叫“天地本不全”。
首先,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天地本不全”,這個話是孫悟空講的。
孫悟空最後在什麼情況下講的這句話呢?
我們都知道,唐僧師徒,受如來法旨親自到藏經閣取經書的時候,如來門下有兩位弟子向唐僧索要人事。什麼是人事呢——就是要好處。我們俗話講的,實際上就要收賄賂。你不賄賂我,我就不給你拿經書。雖然佛爺已經說了,給你經書,但這個櫃子是歸我們掌管的,我們要一點好處。唐僧說沒有。孫悟空更是氣得暴跳如雷,要撒野要拉他們到如來座下理論。最後,這倆弟子說:“好了,好了,你不要撒野、放刁,我們給你就是。”給的他們是什麼呢?這就是所有人都知道的第一回他們並沒有取到有字真經,而是取到了無字的空本。
這個無字空本被取走以後,師徒們根本不知道,樂顛顛地就下山了。中途燃燈古佛看到這個於心不忍,他讓自己座下的一名弟子空中變化成一隻老鷹把經書包給他抖開,經書都抖開來,師徒們才知道自己一場苦辛取到的竟然是無字空本。
再次回到靈山見佛祖的時候,孫悟空有點生氣,唐僧也一再地懇求。如來佛祖怎麼回答呢?他說了,這個事情我已經知道了,而且還講了一番白手傳經有什麼不好的道理。實際上,經不可輕傳,說白了就是自己不能白白傳給你們經書。到最後,唐僧還是給了一點好處。什麼好處呢?他們一路走來的飯碗——金飯碗,當年唐太宗李世民賜給唐僧的一個紫金缽盂。這就是我們俗話講的金飯碗。金飯碗最後被收走了,給了這倆如來的門下弟子,然後師徒取到了有字真經。
但是,唐僧取走真經以後,觀音菩薩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什麼事情?唐僧在路上一共是應該九九八十一難,這樣才能符合我們佛門九九歸一的法則。她最後理了一下盤點出來,發現唐僧才一共經曆了八十難,還缺一難,最後她人為地又設計了一難。在通天河畔,從空中她把師徒們給放下了。
通天河唐僧是過不去的,怎麼辦呢?就像當年一樣,通天河裏的一隻老黿(就像我們平常講的老龜一樣),願意他們馱過去。實際上,這個東西它並不是龜,它長得有點像龜,這是老黿。到了河中央的時候,老黿問起唐僧一件往事,“師父,你那年答應過我,替我向如來佛祖問一下我的壽數,什麼時候我才能脫掉獸形,變成人形。我修煉了一千多年,還脫不了本殼,到底什麼時候才可以?”唐僧當時很隨意地說:“可以,可以,我見了佛祖一定給你問。”但實際上,他並沒有問,忘了。所以,老黿憤怒之下,中途把人連經書一塊扔到了河裏。
唐僧師徒打撈經書,然後再曬經書。晾曬的過程當中,一本經書——就是後世傳來的《佛本行經》,有一頁在石頭上給沾破了,留下了一個遺憾。這個遺憾,唐僧是非常傷心,在那兒哭啊!我們說唐僧特別愛哭,就是取到真經成佛以後,他還在那兒哭。最後,孫悟空心知肚明給他講了一個道理。這個道理就是我剛才提到的那句話——天地本不全。唐僧聽了以後,發現徒弟孫悟空的悟性比他還要高,於是才轉悲為喜,這個事情就這樣過去了。
那麼,現在我給聽眾朋友講一個什麼道理?就是這個天地本不全,這句話它究竟蘊含著什麼道理?實際上,這句話說得淺顯一點,就是我們平常所講的追求完美,往往就會落下不完美。追求圓滿可能經常會收獲失望。因為,我們看到世間很多事很難圓滿。所以最終我們應該接受一個現實——往往不完美就是完美,不圓滿就是圓滿。殘缺的美也許才是真美,就像維納斯的斷臂。留有遺憾的成功也許才是真正的大成功。
這是這一回我們提煉出來的一個人生道理。
經書殘破令取經大業最終留下了一丁點遺憾。這種遺憾卻暗合了一個天地本不全的人生哲理。孫悟空點破盤中謎,唐僧轉悲為喜,終於也大徹大悟。《西遊記》的作者最後構思這樣一個情節對我們廣大讀者有什麼樣的人生指導意義呢?
這個“天地本不全”的道理,我還需要給大家詳細來解讀一下,以求得《西遊記》原著的一個認同。
我們看天地本不全是孫悟空最後概括出來的。那麼,實際上,前麵的很多情節都已經在演繹,慢慢地讓師徒們接受這樣一個觀點。隻不過孫悟空悟性很高,靈性很強,他第一個悟到了。被孫悟空一點,唐僧也悟到了。那麼,他們是從哪兒開始悟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