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家裏的事兒使您“勃然火起”或“鬱悶不樂”,就趕快上班或出去散心、找知心朋友聊聊天;身患絕症者別去醫院看望危重病人;以一種決斷態度來“逃避”無望戀情的深深困擾(這裏的“逃避”是主動擺脫,不是消極的那一種);自己崇拜的偶像去世了,不要過度地傷痛,要及時地調整心態,把“目標”再投向其他優秀的明星偶像身上……這都是有效的心理自救。
以上這些可算作客觀回避法。
此外,還可采取主觀回避法。即通過主觀努力來強化人本能的潛抑機製,忘掉或不去想不愉快的經曆,在主觀上實現興奮中心的轉移。注意力轉移是最簡單易行的一種“主觀回避法”。在你痛苦愁悶的時候,集中精力動手去幹一件你認為非常有意義的事(當然,最好是大家也都支持你幹這件事,並能經常得到別人的幫助或鼓勵),所謂“一心不可二用”,道理就在這兒。
轉視法
當然,現實生活中並不是任何客觀現實都可以回避的。有的時候,同一客觀現實或情境,從某個角度看,可能引起消極的情緒心理,這時,人便陷入心理困境;但如果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就可以發現它的積極意義,從而使消極情緒轉化為積極情緒,進而豁然開朗地走出心理困境。
有個故事很有哲理,我國古代有一位老太太,她有兩個兒子,大兒子賣傘,二兒子曬鹽。為兩個兒子,老太太差不多天天愁。愁什麼?每逢晴天,老太太念叨:這大晴天,傘可不好賣喲!於是,為大兒子愁。每逢陰天下雨,老太太又嘀咕:這陰天下雨的,鹽可咋曬啊?於是,又為二兒子愁。老太太愁來愁去,日漸憔悴,終於成疾,兩個兒子不知如何是好。幸有一智者獻策:“晴天好曬鹽,您該為二兒子高興;陰雨天好賣傘,您該為大兒子高興。這麼轉個兒一想,您就沒愁可發嘍。”果然,經智者這麼一解釋,老太太恍然大悟,從那以後,變愁為歡、心寬體健起來。
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在審視、思考、評價某一客觀現實情境時,學會轉換視角看問題,常常會使痛苦不堪的心理困境化為烏有。
自慰法
伊索寓言說,一隻狐狸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隻能得到檸檬,就說檸檬是甜的。於是,那隻狐狸便不再感到苦惱了。心理學便借用來,把以某種“合理化”的理由來解釋事實,變惡性刺激為良性刺激,以求心理自我安慰的現象,稱為“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不錯,在自慰時所謂的理由不過是“自圓其說”,但卻有維持心理平衡、實現心理自救之效。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樣的事兒:單位裏評職稱,不能每人一份,您為此而茶飯不思也太不值了,要知道這次評不上還有下次呢;再者說,職稱和稱職也不完全是一回事,有實實在在的業績就不掉價兒,何必為此大傷腦筋而愁壞身體?
戀人無情地分手而去,也好!跟這樣無情無義的人果真成婚,說不定還要再離婚,早跟她(他)“拜拜”,豈不免去後患?
自行車丟了——嗨,這年月,誰還沒丟過車子!就當這月獎金沒發過,何況“破財免災”,隻要全家平安、健康,那還不是大福大貴嗎?自己跟自己說:“想開點兒,沒啥大不了的!”
這種自慰法其實就是“精神勝利法”。要知道,在某些時候,精神勝利法不該被瞧扁了,因為有些不如意的事情擺在那裏,如若能改變,當然該向好處努力;如若已成定局,無法挽回,那就該寬慰自己,接納自己!
貝多芬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以其充滿熱情和英雄氣概的創作,對歐洲音樂藝術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他艱難坎坷而又光輝奪目的一生,偉大的人格,超人的毅力,同他的音樂一起啟迪著後人,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稱他為“勝利的普羅米修斯”、“正直與真誠的大師”。
貝多芬的一生充滿磨難與不幸,但他都以頑強的意誌挺了過去,因為他要為他的追求奮鬥。
1770年12月16日,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科隆附近的波恩一所破舊屋子的閣樓上。他的父親是一個不聰明而又整日酗酒的男高音歌手,母親是女仆,一個廚娘的女兒。他的童年時代,從沒有享受過家庭的溫暖,父親想培養他的音樂天賦,把他當神童一樣炫耀。4歲時,他被整天釘在琴鍵前麵,幾乎被繁重的練習壓死,父親使用暴力來迫使貝多芬學習。
11歲時,他加入戲院樂隊;13歲,他當大風琴手;17歲時,他失去了他親愛的母親。母親死後,他開始負擔兩個弟弟的教育之責。他不得不要求父親退休,因為他酗酒,人家把養老金交給兒子收領。
1789年,貝多芬進入波恩大學學習德國文學。三年後,戰事蔓延到這裏,他離開故鄉,住到德國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受到愛國情緒的鼓動,他把當時的戰爭詩譜寫成音樂。大革命已征服了世界,征服了貝多芬。雖然奧地利和法國的關係很緊張,貝多芬仍和法國人保持著親密的關係,他擁護共和的情緒愈加堅定,這對他以後的生活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這期間,他從幼年培養起來並得到良師指導的音樂才能成長起來,1795年3月20日,他在維也納舉辦了首次鋼琴演奏會,嶄露頭角,他對自己充滿了信心。1795年,他在筆記中寫道:“我的天才終究會獲勝……25歲!不是已經來臨了嗎?”有人說他很高傲,舉止粗野,態度抑鬱並帶著非常強烈的內地口音,但他藏在驕傲笨拙之下的慈悲,唯有幾個親密的朋友知道,他寫信給他的密友醫生韋該勒報告成功時,第一個念頭是:“譬如我看見一個朋友陷入窘境,倘若我的錢袋不夠幫助他時,我隻要坐在書桌前麵,頃刻之間便解決了他的困難……你瞧多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