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陰陽錯遊園驚夢賦絕詩 悼紅顏多情男兒離恨天(1 / 3)

衛若蘭跟湘雲的事情自然出於寶玉精心安排,按照他在風月寶鑒裏看到的情景,授意大紅二紅兩個順勢而為的。在他未來的大計中,衛若蘭將是極為重要的一環,無論是他跟湘雲的那一段傳奇感情,還是這段感情代表的衛家這種華夏世家大族的命運,他都無意改變。

華夏大地上的曆史向來就是當權階層和世家大族之間的角力與妥協寫就的,也就是新興權貴和傳統權貴之間的合流過程。這種狗咬狗的戰爭就像他在後世看到的某國的兩個政黨,說來都是既得利益階層,隻不過為了利益分配彼此相爭。老百姓隻不過是他們鬥爭和借力的棋子,一旦用過將會毫不憐惜的拋棄,繼續踩在腳下肆意剝削□□,畢竟他們的奢靡生活就是建立在對普通勞苦大眾的掠奪上的。

他的機會就在於傳統權貴已經無法繼續容忍“不知進退不識大勢”的水晨,而準備選擇跟他們達成妥協的水溶合流。水晨雖然由於他的出現逃過一劫,可他已經成為整個既得利益階層的眼中釘肉中刺,注定了敗亡的命運,分別隻在於明暗早晚罷了。

麵對這種支配華夏千年傳統的龐大勢力,作為皇帝的水晨鬥不過,他寶玉眼下也一樣不是對手,所以他要做的不僅僅是趁水晨還在的時間盡快建立自己的勢力,更重要的是要和水溶爭奪這個“天命之人”的角色。所幸的是,這件事本身就是賈母代表的勳舊勢力處心積慮想要達成的,並一直為了這個目的在不停造勢,雖然他們的最終目的跟現在的寶玉不同,可是卻已經幫他積累了龐大的資源可供驅馳,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黛玉和衛若蘭寫出的兩版石頭記,分別代表了傳統勢力認可的兩種“天命之人”的歸宿。眼下這種情形寶玉需要衛若蘭寫出不同於原來的那種版本,給背後那幫老家夥吃下定心丸;至於他的命運,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用一種全新的思路和黛玉一起來寫就。

想要達成這個想法,他需要衛若蘭提前進入大觀園,提前受到黛玉湘雲她們的影響,用他浪漫主義的詩人情懷和發自內心的救世心願寫就一版全新的石頭記,而不再是那個千紅一哭萬豔同悲的紅樓夢。

安排好馮紫英韓奇提前南下的事宜,寶玉便回到□□館拉著一頭霧水的黛玉悄悄的跑去後山去瞧那兩個詩瘋子比試的情形。在風月寶鑒裏,這件事本來是大觀園裏的一大盛事,包括黛玉寶釵在內的眾姐妹都會參與其中,黛玉也因此給衛若蘭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終生難忘,後來更因為黛玉之死間接導致了若蘭的早逝。這種悲劇無論於公於私,寶玉都不希望再讓它發生,他相信黛玉對他的一片冰心,可是卻無法阻止別人對黛玉的愛慕傾心,所以隻能讓那些上佳的詩詞不再重現。可是命運的力量是那麼的強大,雖然他極力阻止,卻沒有想到衛若蘭早就因為上次的才選心裏已經有了黛玉的影子,更由於後麵的一些陰差陽錯,最後仍然沒有避免生命的悲劇結局,這已經是後話了。

黛玉寫詩完全就是抒發內心的感受,所以她對湘雲那種近乎賣弄文采的詩詞比試並不熱心,隻是架不住寶玉若磨硬泡,更聽大紅說湘雲帶了若蘭去了當年她和寶玉共讀西廂的後山賞梅,心裏便有些不大得勁,意興闌珊的跟著寶玉過來。

兩人一路登高遠眺,隻見男裝的湘雲和若蘭倘佯在花間樹海裏,不拘一格不醉而醺,嘻嘻哈哈走走停停,端的是快活異常,瞧著瞧著,不由得記起他們當年的往事,想著想著都有些癡了,眼角又有些潤濕。

曾經的他們也像若蘭湘雲一樣,心無掛礙無拘無束的在其中玩耍取樂,這裏珍藏著兩人太多美好的回憶。如今隻不過短短幾個月,兩人心態上卻已經是滄海桑田轉瞬紅顏,再也找不回那種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感覺了。這種體會就像當年他被眾多親人朋友背叛出賣時一樣,明明一切的景物依舊,可是看上去卻完全另一種感覺了。若蘭湘雲正走在他們原來的命運線上,將世俗的一切煩惱憂愁完全拋在一旁不予理會,或者說完全交給那些一直支配他們命運的人,直到一夢醒來,早已地覆天翻滄海桑田——

世情如霜時不我待,幾經轉世的寶玉自然不會再留戀這些浮生偷歡,以黛玉的聰慧,更是早就看透這種幸福的脆弱虛幻,可是少年的情懷是那麼的難忘,成長的陣痛又是那麼的沉重,轉首回眸處,生命匆匆人生苦短,這些美好的回憶將一直會是他們相攜相守笑對人生風雨的動力源泉。

兩人就這麼手牽著手,相偎相依的瞧著曾經的“他們”,忽而相對一笑,有些話有些事竟是不說出來為好,何況是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少年情懷呢!漫步在繽紛花海中,雖然是隆冬臘月,卻感受不到太多的寒意,時有隨風聚散的那些清香悠悠蕩蕩的回味在人心頭,就像湘雲那些無拘無束清脆悅耳的笑聲那樣蕩滌著塵世帶來的煩惱憂愁——

黛玉忽而伸出手去,小心的接住一片風雪零落的花瓣,輕輕的將它托在手心上,幽幽的吟道:“花開有期落無期,不懼風雨不懼泥;輾轉千回去留意,香魂何曾憶往昔?”寶玉心裏一顫,情不自禁的接上去吟道:“宛轉綠珠可有憾,浣紗清流無歸期;夢裏紅樓人跡絕,繞梁畫眉待續詩。”吟罷才有些驚悚,心中情知不妙,一旁黛玉早已定定的抬頭望著他,滿臉的不可思議,眼角淚痕儼然。前麵那首詩本來就是黛玉所作,是原本比詩大會上的一首小吟,也是黛玉在大觀園裏留下的最後絕響。爾後伴隨的就是賈府大禍臨頭,黛玉出嫁身死,後麵的續詩就是寶玉追思黛玉時寫就的和詩,也是石頭記改名紅樓夢的來曆,更有好事之人因為這首詩斷定黛玉是投水而死。

前麵黛玉本來隻是感歎湘雲移情若蘭而作,聽到寶玉這樣的和詩如何不驚,反複吟誦下來,隻覺情致宛然,竟似自己親曆了一般,想著想著不覺悲從中來,未幾已是淚流滿麵哽咽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