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結論(2 / 2)

裏佛教授強調說:“單純地研究和改進工作環境是沒有意義的,完全符合所有標準的工作是可能做到的,如按人機工程學方法設計的舒適椅子,適宜的溫度,充足的光線等。但是,如果你發現仍然有人患抑鬱症、心肌梗塞,或者走向啟殺的話,這些標準顯然是不夠的。”

危險的局麵

工作、學校、家庭、業餘時間等不同的環境因素彼此互相影響。婚姻問題在工作中出現,單調或“麻木”的工作業餘生活帶來了影響。不想生孩子,離婚,雙親沒有時間教育和培養孩子,人們的孤獨感,工作單調重複、完全有工作能力的人失業,或者不允許他們進入勞動市場。

所有這些危險因素都會對健康產生消極影響。在感情上,人們反映出憂慮,冷漠,疲勞,迷茫、無助和抑鬱。在行為上則無節製地酗酒、吸煙、濫用藥物,最終導致自殺。從機體本身來說則出現免疫功能失調,某些激素分泌紊亂。

這些反應,無論單獨發生或統一出現,都可能給人類帶來危害,導致神經係統紊亂,心理狀態改變,或人體機能失調,引起血管係統、心髒和胃髒等器官的損害。

裏佛教授說:“這並不意味著隻有緊張才能造成上述各種疾病,緊張可以激發和加重這些疾病,但通常不是唯一的原因。”

係統思考

裏佛教授拒絕對緊張與疾病(如胃潰瘍)之間的聯係做出簡單的結論,他想擺脫所謂的“單因素”或者“多因素”的觀念,這種觀念表示一種或多種原因對疾病產生了特殊的影響。相反,他提倡進行係統思考來解釋因果關係間的非線性曲線關係,要求考慮原因和結果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生活是複雜的,任何問題幾乎不可能隻有一種解答。有人說我們應該給所有的人分配工作,如果在這個過程中破壞了無價的環境資源,這要值多少錢?另一些人說我們應該淨化空氣和水,如果現代福利社會不得不為此掏腰包,這要花多少錢?

裏佛教授還舉了另一個例子,是不是吸煙理所當然的是件消極事情?至少在心理學方麵吸煙確實有它積極的影響,它使人們感覺愉快。在某種情況下,吸煙的積極影響能否戰勝其有害的一麵?這樣的推理對於正統的不吸煙者是難以接受的。

不必在這裏大作吸煙的文章,但可以作為一條材料背景來考慮,實際情況令人難以置信。裏佛教授要求我們冷眼接受現實,力圖同時從幾個角度來觀察事物,即使這種情況看起來是矛盾的。

這個觀點也可以應用到工作環境的研究中。許多研究人員隻滿足於簡單地敘述各種工作環境中的職業病。但要注意,收集數據隻是第一步,它不足以解釋工作環境和疾病間的因果關係。在國家心理和保健研究所的心理實驗室裏,我們試圖找到下列問題的答案:什麼情況使人生病?什麼樣的人能忍受消極因素對健康的影響?什麼樣的環境下,借助什麼樣的機構來改進保健工作?

我們認為,這些問題能通過下列方法得到解答:

整體觀念

一切通過實驗

人是主體,不是對象

前麵已經談到人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整體觀念。“一切通過實驗”是裏佛教授及其助手在一係列研究中,通過改變實驗條件,評價結果得出的結論。在以人為主體的研究中,他們把一組上白班的警察按生物鍾的節律安排工作;根據以人為主體的原則,強調人可以改變和影響環境,並由此鼓勵退休人員進行積極的活動。在一個保育院裏,研究人員充當保育員因而可以直接觀察兒童的雙親和保育人員對兒童生活的影響。

簡而言之,人類不應去適應環境,但環境應適於人類。正如使鞋適合腳一樣,瑞典工作環境法規定:“工作條件必須適應人類體力和精神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