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以待人有助於人際關係和諧。寬容厚道有巨大的道義力量和道德感召力。它能給人以溫暖、感化和醒悟,它能緩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衝突,甚至化幹戈為玉帛。清代六尺巷的故事,就生動地說明了這一點。據說清代康熙年間,人稱“張宰相”的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兩家毗鄰而居。張家打算擴大府第,便在鄰居身上打主意,要鄰居讓出三尺地麵,以便張家修院牆。鄰居葉府根本不買賬,張家見葉府寸土不讓,便攛掇張夫人修書一封,派專人送往京中,要張英出麵幹預。張英見信後,對家裏人倚官仗勢、欺淩鄉裏的行為十分不滿,立即作詩一首勸導老夫人:“千裏修書隻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裏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夫人見了張英的詩,覺得很有道理,便命家丁退後三尺築牆。葉家見此情景,深受感動,也馬上把院牆主動退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這件事在當地和京中傳開來,眾人稱讚不已,都誇張夫人待人寬厚有長者風範。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寬以待人並不是對有錯誤的人不批評幫助,而是要正確地對待有過錯的人。世上“不會有無煙之火,不會有無過之人”。對待“有過之人”應本著與人為善的態度,本著團結——批評——團結的精神,幫助其克服缺點、錯誤。正如一位哲人所說:“一個寬宏大量的人,對自己伴侶和親友的不足,以愛心勸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聽者動心、感佩、遵從。這樣,他們之間就不會存在感情上的隔閡、行動上的對立、心理上的怨恨。”同時還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因為一個人有過錯就否定他的一切,應該像清代學者梁章钜在《退庵隨草·交際》中說的那樣:“當於有過中求無過,不當於無過中求有過。”隻要態度和方法對路,就會為改過從善者創造一個環境條件,自然會取得好的效果。
119.壞事做絕了,天人不容
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在我撰寫的《處世歌訣》中,有“毀人自毀,玩火自焚”一語。這是為人處世中要注意的一條道德原則。
玩火自焚,語出《左傳·隱公四年》:“夫兵,猶火也,弗戢(停止),將自焚也。”玩火自焚本意為玩弄火的反倒把自己燒死,後來人們用它來比喻做壞事的人自食惡果。人們曆來鄙視、痛恨壞人惡行,並不斷用玩火自焚的道理警醒世人。
春秋時期的左丘明說:“多行不義必自斃。”壞事做多了一定會自取滅亡。唐代王梵誌的《積善必餘慶》說:“積惡必餘殃。”積累惡行,一定會災禍連綿。宋代林逋的《省心錄》說:“為惡則惡報。”幹壞事就有壞的報應。明代呂坤的《塋訓》說:“害人適以害己。”傷害別人其實就是傷害自己。
有道是:仰天而唾落其麵,逆風揚塵汙自身。古往今來,做壞事的人無不是從害人的目的出發,以害己的結果告終。在這方麵,明代宦官魏忠賢便是一例。
魏忠賢從小就是個二流子,因賭博輸錢被債主逼得走投無路而自閹入宮,後勾搭上明熹宗的乳母客氏,進而逐漸獲得了熹宗的寵信。熹宗年少,喜歡幹木工活,經常自己動手劈、鋸、刨或者油漆木器,朝中政事全交魏忠賢。自此,“內外大權,一歸忠賢”(《明史·魏忠賢傳》)。魏忠賢廣布羽翼,“自內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明史·魏忠賢傳》)。
為了打擊異己,魏忠賢所控製的特務組織東廠和錦衣衛,設置了數不清的駭人聽聞的刑罰,任意栽贓陷害和逼供殺人。他指使東廠和錦衣衛大肆捕殺不阿附於自己的官員,其中不少人是被酷刑摧殘致死的。如誥命老臣、左副都禦史楊漣死時血肉模糊,土囊壓身,鐵釘貫耳,情狀慘不忍睹。同時,東廠和錦衣衛對百姓實施繁密苛細的偵伺察聽,如若市井閑談觸犯了魏忠賢,“輒被擒僇(戮),甚至剝皮刲舌,所殺不可勝數”(《明史·魏忠賢傳》)。就這樣,天下臣民隨時可能遭到飛來橫禍。魏忠賢操縱的廠衛組織,寫下了中國封建曆史上特務統治最嚴酷、最黑暗的一頁。
在魏忠賢的授意下,其爪牙還在全國競相為他建立生祠(為活著的人歌功頌德的祠廟)。“每一祠之費,多者數十萬,少者數萬”(《明史·閹黨列傳》)。建祠之處,拆毀民房,強占民田,征收錢款,逼交貢品。凡不從者,皆以不愛魏公、不敬聖賢論處,致使無數百姓流離失所,傾家蕩產。
就在魏忠賢橫行無忌、張狂得意之時,明熹宗病死,魏忠賢失去靠山。朝野上下對他早就恨入骨髓,紛紛抨擊、聲討。新即位的崇禎帝遂將其貶謫鳳陽,後又派人逮捕治罪。魏忠賢聞訊,於赴鳳陽途中的阜城縣畏罪自殺。崇禎帝“詔磔其屍,懸首河間(城門)”(《明史·魏忠賢傳》)。禍國殃民、惡貫滿盈的魏忠賢,落了個戮屍寸剮、懸首示眾的下場。
玩火自焚的事例,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不少見的。試看那些貪汙受賄的人,那些敲詐勒索的人,那些流氓滋事的人,那些盜竊搶劫的人,那些中傷、誹謗他人的人……到頭來不都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嗎?做壞事的人,損害他人的利益,違背社會道德,擾亂社會秩序,觸犯國家刑律,必然引起民眾的憤慨,必然遭到輿論的譴責,必然受到法律的製裁,作孽越多,罪行越重,所受的懲罰就越嚴厲。
明代吳麟征的《家誡要言》說:“心術一壞,即入禍門。”誠哉斯言!萌生做壞事之心,篤定跌入災禍之門。玩火自焚,這是社會的規律,曆史的必然。做壞事的人,不管表麵上多麼強大,不管一時間多麼猖狂,都逃脫不了作惡自斃的人生法則。魏忠賢如此,希特勒、墨索裏尼、東條英機如此……這從反麵給了人們很好的啟示:做壞事的人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力量,並不可怕。隻要堅持真理、主持正義,同壞人做堅決的鬥爭,就一定能夠戰勝邪惡,蕩滌社會的汙泥濁水,從而為人們所生活的空間迎來一派文明、祥和、幸福的春光。
120.人生的三大殺手——自暴、自棄、自卑
戰勝自己的自卑和怯弱,是對事業最好的祝福。
——施民華
人生像五彩的河,每時每刻都會翻起巨瀾與旋渦;人生似高山的樹,經受著春夏秋冬風雨霜雪的考驗與摧折。然而,不論在什麼環境中,河仍然奔騰前進;不論在什麼季節裏,這樹總是挺拔向上。可是,在現實生活中,人生旅途要比自然界萬物生長的曆程複雜得多;有的人一帆風順地駛達人生的彼岸;有的人則曆盡坎坷,昂奮勇進,像一頭勝利的雄獅,傲立在峭拔的山嶺;有的人因身處逆境,因失敗受挫,或因某種先天不足而產生了自卑。
自卑是一種反常的自我意識,是一種消極而有害的情緒,它會使人感到生不逢時,命運多舛,甚至頹廢悲觀,自暴自棄。所以說,自卑是生活綠洲上的瘟疫,它像一條腐蝕和啃齧著心靈的毒蛇,吸取著心靈的新鮮血液,並在其中注入厭世和絕望的毒汁。
自卑感是人類特有的一種消極屬性,它可以成為懦弱者的枷鎖,也可以成為奮擊者的鏡鑒。古往今來的奮擊者,都把克服自卑作為完善人格的一個重要內容。孟子就反對怨天尤人,無所作為,渾渾噩噩混日子的態度。他在《孟子·離婁上》中譴責了那種對善和道德不努力追求的自暴自棄的思想和行為,他說:“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可見,一個自卑者,不僅會使自己意誌消沉,而且會使自己與周圍人的關係惡化。因為人們不愛與那些自己輕視自己、自己拋棄自己、自己作踐自己的人一起交談與工作。
如何走出自卑並使之轉化為動力呢?根據我的體會,要努力做到以下三點:
一、要學會全麵客觀地評價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格言中的“明”,既包括“明”己之短,又包括“明”己之長。隻有做到這點,才能正確地評價自己,才能感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不能因為有某方麵的缺陷就懷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更不要自己小看自己、輕視自己,而應看到自己這方麵或那方麵的優長,且有勝過別人的地方。要敢於相信,許多別人能做到的事情,隻要自己努力也能做到。這樣就會打消自卑感,增強自信心。同時,自己要善於比較。善比者,總是從別人成功的經驗中獲取前進的勇氣和力量;不善比者,一發現自己不如人的地方,或妒從心頭起,或悲從心中生。我們應當用正確的比較方法和態度,來調節和激勵自己,丟掉自卑感,增強成功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