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2 / 3)

105.友誼: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

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

——歐陽修

友誼是人生旅途中激人奮進的伴侶,是人類最美好的感情之一。友誼要求人們具有忠誠的情操,光明磊落的胸襟。友誼是信任,是理解,是誠懇,是無私,是奉獻。友誼是沙漠裏的綠洲,是人生的花朵。孤獨時,友誼會走來;寂寞時,友誼會走來;困難時,友誼會走來;憂傷時,友誼的使者會聚集在你的周圍為你分憂;歡樂時,友誼又會與你一起舉杯同樂。

友誼是高尚人格的體現。真正的友誼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的友善。這種友誼的特征是:在思想上互相幫助,在品行上互相砥礪,在學問上互相切磋,在事業上互相支持,在生活上互相關心。它最鄙視的是把人的尊嚴變成交換價值。

友誼是人生的需要。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生離不開友誼,事業離不開友誼。常言道: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人幫。一個人要成就一番事業,離不開朋友的幫助。有了友誼,會使人奮發向上,充滿活力;有了摯友就可以交流感情,加強團結,充實思想,修養品德,增長才幹,事業成功;有了友誼,就如魚得水;失去了友誼,就會孤立無援;有了友誼使人生幸福,失去友誼使人生困苦。年輕的朋友都應學會交友之道,獲得真正的友誼。

善於擇友是友誼的前提。古人雲:“君子必慎交友。”孔子則把朋友分為益友與損友兩類。他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意思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有害的朋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誠實可信的人交朋友,同見識廣博的人交朋友,便有好處;同那些心術不正的人交朋友,同當麵恭維背後詆毀的人交朋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便有害處。明代蘇浚在《雞鳴偶記》中講:“道義相砥,過失相規,畏友也;緩急可共,生死可托,密友也;甘言如飴,遊戲征逐,昵友也;利則相合,患則相傾,賊友也。”意思是說:道義相互砥礪,過失相互規勸的是“諍友”;能夠風雨同舟、患難與共的是“密友”;甜言蜜語和相互傾軋者乃屬於“昵友”、“賊友”。克雷洛夫曾講過一個善擇良友、警惕“賊友”的寓言故事:一個冬天的早晨,一簇快要熄滅的火苗和小樹林攀談:跟我做個朋友吧,我可以給你帶來溫暖,可使小樹林在冬天保持著夏季的蒼翠。小樹林信以為真,與火苗交上了朋友,為火苗添上燃料。火苗變成熊熊大火,很快小樹林便化為烏有。你說小樹林怪誰呢?這就是小樹林交友不慎帶來的滅頂之災啊!克雷洛夫講完了寓言故事之後說:“選擇朋友一定要謹慎!地道的自私,會戴上友誼的假麵具,卻又設好陷阱來坑你。”這話說得多麼深刻啊!因此,交友之道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善於擇友,要結有德之朋,絕無義之友。

共同目標是友誼的基石。人生最重要的是對事業的追求,交友也要以共同的目標為基礎。我們結友是為了祖國興旺、人民幸福和個人事業的成功,而不是為了個人私利。宋人歐陽修說得好:“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朋黨論》)他還說,以同利為朋者為“偽朋”,“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之交,利寡則散”。實踐證明:勢利之交,難以久遠。如果沒有共同的思想目標,就不會有共同的語言,更不會有共同的行動。隻要有共同的目標,雖然不在一起,也能“人居兩地,情發一心”。相反,即使天天在一起,也不會結成至交。古人講:“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真正的友誼不是以物質交往為基礎的,而是要有堅實的思想基礎。

心靈相通是友誼的橋梁。隻有心靈相通,才能成為知音,使友誼達到完善的程度。在友誼中,兩顆相通的心疊合一起,“同呼吸共命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渾然一體,是最動人的友誼。《列子·湯問》中講了一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俞伯牙精於彈琴,而鍾子期善於欣賞。伯牙鼓琴,誌在高山,鍾子期就說:“好啊,就像見到了巍峨壯觀的泰山!”伯牙凝神片刻,情意在流水,鍾子期就擊掌讚歎道:“妙極了,如同洶湧奔騰的長江大河!”俞伯牙遂引鍾子期為知己,結下了深厚情誼。子期死後,伯牙“五內崩裂,淚如泉湧”,在子期墓前把琴摔碎——“子期不在對誰彈?”

以誠相待是友誼的紐帶。朋友之間必須做到以誠相待,友誼之花要用真誠去編織,用實情去澆灌,才能地久天長,永不枯萎。春秋時的“管鮑之交”就是以誠相待的典範。管仲和鮑叔牙,從小就是好朋友。鮑叔牙因對管仲處處禮讓寬容遭人非議,卻仍替管仲說話。管仲見鮑叔牙對自己如此寬厚、仁愛,便衷心地感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也。”鮑叔牙對管仲不隻是寬厚、仁愛,更是深知管仲的才華,將他推薦給齊桓公,當了齊國的國相,自己則甘心做管仲的副手。更可貴的是,管仲當年老力衰之際,在君王麵前並不推薦鮑叔牙為相,而是推薦隰朋為相。這件事由易牙傳到鮑叔牙耳中,他還在鮑叔牙麵前責罵管仲不義,不料反遭鮑叔牙的責備,並稱許管仲的大公無私。像管仲、鮑叔牙這樣的友誼,才真正是摯情和摯友。

尊重人是建立友誼的條件。人與人的交往,感情很重要。善結良緣就要尊重人,理解他人的細膩情感。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價值,尊重人的人權,尊重人的尊嚴,尊重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的生活習慣。試想,誰願意與一個自命不凡、盛氣淩人、冷若冰霜的人交朋友呢?

取長補短是友誼的風帆。朋友之間要充分肯定和虛心學習別人的長處,又要直言相勸和指出對方的缺點。這樣可以互幫互學,取長補短,使自己在友誼之舟上揚起風帆,破浪前進。俗話說:“玻璃與金子相會,便有寶石的光輝,愚人與智者接近,也會變得聰明。”朋友之間能夠相互取長補短,把朋友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自己的本事就會更大,人格也會日益完善。

我們的先人為我們留下了無數可歌可泣的友誼詩篇,反映了中國的交友之道源遠流長。這些對我們都有借鑒作用,我們應以高尚的人格去追求友誼,珍重友誼。懷著愛心而播種,懷著感情而耕耘,這樣便能懷著喜悅去收獲。

106.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德不孤,必有鄰。

——孔子

“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對門。”我國這兩句民間諺語,反映了“睦乃四鄰”——鄰裏相親在社會倫理學中的地位和價值。人們把和睦的鄰裏關係看得比金子還貴重,正如人們所說“鄰裏好,賽金寶”。晉代大詩人陶淵明專門寫過一首《移居》詩,詩中記述了他與鄰居的友好關係:“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你看,鄰居們時常來往,大家直率地爭論過去的事情;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賞,有了疑難不解的問題互相幫助分析。這是多麼令人快慰啊!

講到鄰裏關係的重要,《南史·呂僧珍傳》上還為我們記載了“千萬買鄰”的故事:宋季雅罷南康郡,市宅,居僧珍宅側,僧珍問宅價。曰:“一千一百萬。”怪其貴。季雅曰:“一百萬買宅,一千萬買鄰。”這段話的意思是講:季雅被罷黜南康郡守之後,買了一處宅院在當時輔國將軍呂僧珍旁邊。僧珍詢問宅院的價錢,季雅回答說:“一千一百萬錢。”僧珍聽到這樣昂貴,有些奇怪。季雅說:“我是用一百萬錢買房宅,用一千萬錢買鄰居呀!”這個故事生動體現了人們對鄰裏關係的珍視,表明了好鄰居的重要性。這一千萬錢實際上是在求取無價寶,這是人們在長期社會生活實踐中總結出的一條重要經驗。

睦乃四鄰,有益於人們生活的愉悅,有益於危難之時互相救助,有益於社會的文明進步與安定團結。反之,鄰裏相爭,賭氣慪氣,於人於己都無益。鄰裏之間要做到相親相敬相愛,最根本的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正如孔子在《論語·裏仁》中所講:“德不孤,必有鄰。”意思是說,有道德的人,不會孤單,一定有誌同道合者來與他為伴。做到“德不孤”才能“睦乃四鄰”。要做到這點,需做到五倡五忌:

一、提倡睦親鄰裏,切忌搬弄是非。鄰裏共同居住在同一環境中,關起門是一個小家,打開門就是一個大家。大家都要講文明,講禮貌,不做損鄰之事,不講傷鄰之語。“結一家之交千言萬語,傷一家之和三言兩語”。對鄰居的私事不打聽;對鄰居的流言不輕信。須記得“莫將閑話當閑話,往往事從閑話生”。要警惕和勸告到處說三道四的人不要搬弄是非。心裏要明白:來說是非者,常是是非人。因而對那種背後嘀咕,傳閑話的行為要予以製止,勿受撥弄是非之影響。

二、提倡助鄰為樂,切忌以鄰為壑。一家有難,鄰裏相幫,這是一種社會美德。鄰裏朝夕相處,彼此相重,當鄰居遇到一些實際困難,尤其是出現意外之事時,應伸出友誼之手,主動、及時地給予幫助。人心都是肉長的,你關心鄰居,鄰居就會關心你。如果你“隻掃自家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那你就會失去人緣,甚至沒人愛理你了。鄰裏之間要樹立助人為樂的新風,杜絕以鄰為壑的惡習。那種把髒水往別人家門口潑,那種隻顧自家快樂不顧鄰居安寧等等做法要堅決防止。隻有這樣,才能鄰裏相安,非親勝親,否則就會埋下疏鄰遠友的種子,甚至會成為鄰裏不和的導火線,引出不幸的災難來。

三、提倡鄰裏互諒,切忌寸步不讓。鄰裏之間一牆之隔,低頭不見抬頭見,你來我往,難免發生一些磕磕碰碰的事情。當出現矛盾時,不要斤斤計較,否則會加深乃至激化矛盾。在問題麵前應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著想,增強一點換位意識,這樣才易於互諒互讓,以和為貴,相忍圖安。如果為了一點兒小事斤斤計較,寸步不讓,為幾分錢水電費,為幾根晾衣繩,為一塊旮旯地,為一句閑言碎語吵得臉紅脖子粗,那隻會越來越僵。其實這類矛盾完全可以在相互體諒和相互理解中得到解決,彼此之間越是相互諒解,就越會睦鄰相親。

四、提倡相互寬容,切忌相互怨怒。鄰裏之間出現了摩擦,要冷靜而不要發怒。應本著寬容的態度去對待、去解決。多從自家身上找原因,多作一點自我批評,切忌隻找別人的過失,一味責怪對方。比如鄰裏間的矛盾常易從小孩子的身上引起,在處理這類問題時最忌護短。須知:護短護短,越護越短。做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是在情理之中,但不能因此而對孩子溺愛和護短,不能一見自己孩子與鄰居孩子吵架,就不分青紅皂白地為自己的孩子辯護,埋怨斥責鄰居的孩子。在這樣情況下,雙方如都能多做一點說服教育自己孩子的工作,就會既有益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又有益於增強鄰裏間的團結氣氛。

五、提倡溝通理解,切忌猜疑誤會。鄰裏之間貴在相互理解,坦誠相見。平時應加強往來,增進相互了解,有了不同意見要相互溝通情況,從而有利於相互理解、消除誤解和猜疑,防止“疑鄰偷斧”之類的故事重現。鄰裏間應抽暇串串門、談談心、拉拉家常。這樣有利於睦鄰相處。

如果我們大家都能從道德的角度出發,都能牢記孔夫子“德不孤,必有鄰”的古訓,都能發揚“千萬買鄰”的優良傳統,都能做到上述的“五倡五忌”,那麼,睦鄰相親必將蔚然成風。

107.善群者存,不群者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