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待人,可以得到別人的真誠幫助和指教。《荀子·勸學》說得好:“禮恭而後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後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後可與言道之致。”大家知道,學生對老師有禮貌,老師就會格外耐心地講授知識;徒弟對師傅有禮貌,師傅就會不厭其煩地傳授技術;出門在外問事問路有禮貌,人家就樂於回答,願意提供便利。本文前麵談到的張良,不正是由於尊老敬長,才被贈以兵書嗎?
禮貌待人,可以增進感情,加強團結。一句親切的問候,會使對方暖意盈懷;和藹誠懇,會使對方如沐春風……我們隻要留意就會發現,講究禮貌的人,大都與同學同事關係和諧,與街坊鄰裏相處和睦。往來朋友多,親族情意深。
禮貌的作用如此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培養禮貌待人的美德。
101.怎樣對待小人
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幸進之門。
——《清史稿·翁同傳》
小人——一個令人厭惡的形象,
小人——一個醜陋可憎的麵孔,
小人——一個傷天害理的靈魂,
小人——一個千古皆唾的罵名。
由於小人損人利己、作惡多端,使無數正直剛烈之士深受其害,故人們對小人鄙之、疏之、唾之、罵之、惡之、恨之,並竭力揭之、除之。
在中國古代倫理學中,常常將小人與君子相對而言。小人原意是指受君子支使的非在位者,後來則轉化成為一種道德人格的概念,專指那些人格卑下、品質惡劣的人。
對於小人的醜陋品質,古人已有深刻的揭露。孔子認為小人有以下幾種品質:小人愛結黨營私,“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小人貪利枉法,“小人懷惠”(《論語·裏仁》);小人見利忘義,“小人喻於利”(《論語·裏仁》);小人常患得患失,“小人常戚戚”(《論語·述而》);小人文過飾非,“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小人傲慢淩人,“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因此孔子斷言:“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並發出了“小人難養也”的感歎。
小人最熱衷於利己之小事。君不見,小人最熱衷於玩小心眼,耍小聰明,搞小動作,打小報告,耍小手腕。小人雖“小”,而其害人敗事之能量卻很大。小則可以“借刀殺人”,謀害忠良,弄得許多實幹之士不得不一邊幹事業,一邊又得防備小人背後的暗算;大則可以把一個單位、一個地區的水攪渾,可以使“黑白顛倒是非淆,鬼成美女人成妖”,敗壞綱紀,誤國害民。
小人均是見利忘義之徒。西漢劉安在《淮南子》中雲:“君子思義而不虛利,小人貪利而不顧義。”這是小人的一大特征。小人善溜須拍馬,其拍馬是為了騎馬。拍馬之時裝出一副可憐相,一旦得誌便猖狂。小人白天是人,夜裏是鬼,人鬼交替而行。這可謂“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複小人心”。小人當麵口如蜜糖,轉臉便是仇人。小人是一個可憐、可恨、可悲、可怕、可鄙、可笑的複合體,是一個不可近、不可靠、不可信的怪胎。
對小人不可小看。因為他有一套利己害人的騙術。這裏我想引唐代小人李輔國的發跡史,從中可以看出小人的卑鄙伎倆。李輔國乃唐玄宗時太監,原名馬靜忠,幼時在宮中靠逢迎高力士得以提升,後被高力士推薦服侍太子。四十多年一直是以奴才之麵孔而包藏其篡權之野心。安史之亂時,玄宗出逃四川,他護太子隨行。這時馬靜忠見時機已到,便煽動太子自立為帝,奪了玄宗帝權,稱肅宗。起初,肅宗認為馬靜忠對其“忠心”,視為心腹,便賜名李輔國,掌兵符及宮中要事。李輔國包藏禍心,善觀風向,等待時機,騙得“信任”。兩年後,李輔國腳跟站穩,便當起了二皇帝。“子係中山狼,得誌便猖狂”,他撕去了“簡樸”、“順從”的麵具,貪汙受賄,揮霍無度,陷害忠良,謀害功臣。與此同時,挑撥肅宗與太上皇的關係,將太上皇軟禁在宮中,並將其“老師”高力士、王承恩等人治罪流放,使得玄宗悲憤而死。後來李輔國又用“栽贓陷害”、“借刀殺人”之術,將肅宗的兩個兒子治死,氣得肅宗在病中大叫死去。李輔國以他自己選定的太子繼帝位稱代宗,並要繼續控製朝政。代宗識破了這個“小人”的陰謀,定計除掉了李輔國,砍下他的腦袋丟入茅廁之中。
李輔國這個小人的醜惡行徑,一方麵告誡人們,小人的下場是可鄙的,一方麵告訴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小人。
一、莫做小人。小人並非娘胎裏所生,而是後天的利欲熏心和思想墮落所致。因此,我們應加強人格修養,抵製小人的侵蝕,立誌做正人君子,不做戚戚小人。隻要我們嚴格要求自己,經常提醒自己莫做小人,就可以“百邪不入,寒暑不侵”,永生不進小人之門。
二、謹防小人。常言道:“與小人遊,如履薄冰。”與缺德的小人交往,猶如走在薄冰上那樣危險。同小人打交道可要謹慎戒備啊!在我寫的《假如我明天死去》這首詩中,有一段就是告誡我的孩子要謹防小人。我在詩中寫道:
假如我明天死去,
留下的叮囑隻有一句:
做個堂堂正正的君子,
謹防小人背後的算計。
為人處世,還是記住古訓吧: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三、揭露小人。《菜根譚》雲:“寧為小人所忌毀,毋為小人所媚悅。”意思是做人做事寧可遭受小人的猜忌和毀謗,也不要被小人的甜言蜜語所迷惑。對小人伎倆要揭露,使其無地自容。《資治通鑒》記載:一次唐太宗走到一棵樹下止步,表示出喜愛的意思,這時宇文士及從旁順著太宗的意思讚譽個沒完,太宗嚴厲地對他說:“魏征常勸我遠離小人,我不知道小人是誰,心裏懷疑是你,現在看果然不錯!”唐太宗這種不被小人花言巧語所惑並無情揭露小人的風範氣度,是值得稱頌的。
四、勿用小人。小人最善於兩麵三刀,其氣量雖小,但卻能藏而不顯,將其醜惡心靈包裹得嚴嚴實實。正如人們所雲,小人常常是“嘴上放蜜糖,心裏藏砒霜”,表麵上對上級百般順從,巧言令色,曲意逢迎,像奴仆那樣為你效力,足可以使昏官飄飄然、欣欣然,小人則得以循梯上爬,然而小人一旦得勢,就會凶相畢露,拆你的台,落井下石。不過小人終究是小人,他要達到坑人害人的醜惡目的,必須要投靠昏主,而昏主也往往需要順從他的小人來為他服務。小人與昏主一經結合,便會產生可怕的邪惡力量。此時,小人得誌,好人遭殃,甚至被弄得家破人亡。宋高宗任用小人秦檜,結果使宋朝國土淪喪,忠臣嶽飛父子被殺,製造了千古奇冤。血的教訓昭示我們:用人當用光明磊落的君子,萬不可用禍國殃民的小人。正如清人翁同所說:“開直臣忠諫之路,杜小人幸進之門。”
五、教育小人。小人亦有兩類,一類是為惡甚深,迷途不返,一條道走到黑。還有一類是一時為了私利做了昧良心的事,事過之後又悔不該。對這兩類小人,尤其是後一類小人應該幫助其洗心革麵。及時對初入泥潭的小人拉一把,免得他墜入深淵。正如古人所講:“兩葉不去,將用斧砍。”說的是一棵樹在初生兩片葉子時,用手就可以摘除,而等到樹長大了不用斧頭就難以砍掉。除了極少數不可救藥的小人外,我們都要本著治病救人的態度,幫助他迷途知返,悔過自新。
六、懲治小人。“待小人不難於嚴,而難於不惡。”對那些造謠誹謗、無中生有、挑撥離間、誣陷智者、謀害忠良的小人,要依法懲治,如不懲治奸佞,定會後患無窮。隻有憎恨小人,才能懲治小人。秦相李斯因輕信趙高,沒有及早懲治這個小人,致使李斯後來被趙高誣蔑“謀反”,被腰斬於鹹陽並滅三族。曆史告訴我們,社會要發展,人民要安定,就要懲治小人。人們一提到“小人”就頭痛,因為“小人”把那些埋頭苦幹的人攪得心驚肉跳。這就需要正直的人們攜起手來,抨擊小人之惡,抵抗小人之習,揭露小人之底,曝光小人之弊,醫治小人之疾,讓小人四麵楚歌、恓恓惶惶地度日,讓君子坦坦蕩蕩、踏踏實實地工作,安安寧寧地生活。
102.忠肝義膽正氣,神敬鬼欽人懷
萬事莫貴於義。
——《墨子·貴義》
在“唯義是守”一語中,“義”指正義、道義。唯義是守,就是在為人處世中堅決恪守正義和道義。
恪守正義和道義,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體現。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道德至上是人們所遵奉的信條。
自古以來,有良知的人,始終將唯義是守作為立身行事的重要準則。
讀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為了輔佐劉備成大業,同時保住劉備的甘、糜二位夫人,關羽曾暫時歸降曹操,並被封為偏將軍。曹操為留住關羽,待之甚厚,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並“累送美女金帛”。然而,當關羽知道劉備的下落後,便“掛印封金”,護送著甘、糜二位夫人,過五關斬六將,義無反顧,決然回歸。而關羽世代在民間以神祇敬之,曆代帝王都不斷地為他晉封聖、帝、神君,絕非因他天下無敵的勇力,而是褒揚他的千古忠義。
明代大臣左光鬥因奏疏彈劾魏忠賢而被誣下獄,受盡酷刑而死。清人方苞在《左忠毅公逸事》中記載,左的學生史可法到獄中探望時,見左光鬥“麵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禁不住“前跪抱(左)公膝而嗚咽”。左光鬥聞聲,“以指撥眥,目光如炬”,慷慨陳詞,正氣浩然。日後,史可法每談及此事,都流著淚說:“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也。”如此之忠肝義膽,足感鬼神,何況於人?
關羽視榮華富貴如糞土,利欲誘惑不動心,這種唯義是守的高尚風範,為世人所敬仰。左光鬥正氣浩然鬥奸佞,身罹磨難心愈堅,其舍生取義、唯義是守的凜凜誌節,感人至深。能唯義是守的人,即使在艱苦的環境中,也能嚴以自律,安貧樂道,積極進取。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即是典範。顏回在別人無法忍受的惡劣生活環境中,勤奮治學,潛心修煉,怡然自得,“不改其樂”(《論語·雍也》),後人因此尊稱他為“複聖”。
唯義是守的人,身處優越的環境,仍能謙和待人,貴而不驕,戒奢節儉。唐代公主大多驕奢狂傲,以至於後來連下嫁都成了難題,但宗室之女楚媛卻謙恭儉素,遵從婦道,與夫家眾人和睦相處。一些喜好攀比的宗室女子,曾譏笑她生活儉約、自甘勤苦,而她卻正色道:“自古女子,皆以恭儉為美,縱侈為惡。”(《資治通鑒·唐紀》卷二○四)這一番話,說得諸女子心中慚服。
古人雲:“萬事莫貴於義。”(《墨子·貴義》)確實,正義和道義乃世間萬物中最可寶貴的,而唯義是守的操行,如珠璣玉鑽,在人類幾千年形成的優秀品德的寶庫中熠熠閃光。在我們祖國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可說是禾苗與雜草共長,蚊蟲與蝴蝶並飛,一些腐朽、醜惡的東西也沉渣泛起,侵蝕、吞噬著一些人的靈魂。有的人墮落、犯罪,有的人卻纖塵不染,品行端正。我想,根本原因在於:前者唯利是圖,後者唯義是守。可見,繼承和發揚唯義是守的優良傳統,在當今的現代化建設中,仍有著重要意義。
“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正義和道義,是人間最正確而廣闊的道路。唯義是守,將給我們帶來非常美好的生活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