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2 / 3)

安祿山“拍馬”是為了“騎馬”。他的一係列表演,果然使唐玄宗心中大悅。安祿山因之官運亨通,兼任了平盧、範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位高權重,兵多將廣,日益驕狂,於公元七五五年起兵反唐。安祿山的親信部將史思明也率部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了八年,使社會經濟遭到極大破壞,人民受盡苦難,唐王朝從此由盛而衰。

我在讀史時,還發現不少阿諛奉承、溜須拍馬之徒,甘當主子的棍棒和鷹犬。為了替主子排除異己,他們告密、造謠、誹謗、構陷,無所不至,成為古代社會害國亂政的一大惡因。

諂媚於人的惡習,不僅自損人格,而且蠹國敗政。它吞噬民族的靈魂,毒化社會的風氣,侵蝕國民的肌體,擾亂國家的安定,我們一定要堅決戒之、除之。而這,需要大家從自身做起,勿媚於人。

那麼,怎樣才能做到勿媚於人呢?我認為:

一是要克服私欲。諂媚是私欲膨脹的產物,克服私欲,無欲則剛,剛直才能不阿,這是勿媚於人的根本。唯其無私,才能無畏,既不需要巴結人和奉承人,也不需要任何人的巴結和奉承。

二是要珍重人格。諂媚者奴顏媚骨,低三下四,為正直的人所不齒。珍重人格,是勿媚於人所必需的品德。

三是要坦率真誠。諂媚者多是專挑對方愛聽的話去說,專揀對方高興的事去幹。坦率真誠、直言不諱,是勿媚於人的行為規範。

我覺得,培養正直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除了勿媚於人外,還要不喜人媚。有的人,對上是諂媚者,對下又成了諂媚的對象。這種人,對上一副麵孔,而對下則是另一副麵孔。清代詩人袁枚專為諂媚者寫了一首《戲詠箸》詩:

笑君攫取忙,送入他人口。

一世酸鹹中,能知味也否?

此詩以箸喻人,入木三分。箸,筷子也。筷子對下,有則取,取之不斷,乃至不惜夾淨;對上,主動送,投其所好,忙個不停,然而是否“能知味”,恐怕隻有自己明白。人如果像一雙筷子一樣活著,那豈不是人生的悲劇嗎?

《西區外集·藥言》中說:“諂人者自汁汙,悅其諂而與之綢繆(綢繆,交往密切),則亦為其所汙。”聞媚言則喜,見媚行就悅的人,必將在飄飄然、昏昏然中被媚者所坑害。唐玄宗不就是因安史之亂落得個窮途末路、鬱鬱而死的結局嗎?正因為諂媚暗藏著極大的危險性,所以哲學家們早就提醒人們:“奉承不用花錢,但絕大多數的人卻不自覺地向奉承者付出巨款。”

我國古代思想家荀子有三句識別師、友、賊的名言:“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媚我者,吾賊也。”(《荀子·修身》)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指責我但很恰當的是我的老師;誇獎我很恰當的是我的朋友;而那種溜須拍馬奉承討好我的人,則是害我的人。這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我們要自覺地加強思想修養,努力做到“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做一個勿媚於人而又不喜人媚的正直人——不為私利而取悅於人,不懼權勢而奉承於人,不昧良心而討好於人,在自己的心中築起一道防範媚言媚行的堤岸。

99.文明交往中的“三不失”與“三十忌”

上交不諂,下交不驕。

——揚雄

人需要交往。人生在世,誰也不能一輩子不與他人交往。尤其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人與人之間“老死不相往來”是不可能的。

人類社會需要交往。人類要生存、發展,就要進行生產活動和社交活動,就必然發生人們之間的交往。隻有通過相互交往,人們才會產生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彼此通力合作,才能使我們生活在一個和諧、友誼的大家庭之中。

我國有著文明交往的悠久曆史和優良傳統。早在三千年前的《詩經·小雅》中,就反映了人們強烈的交往願望:

伐木丁丁,鳥鳴嚶嚶。出自幽穀,遷於喬木。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相彼鳥矣,猶求友聲;矧伊人矣,不求友聲?

這段詩的意思是說,鳥聞伐木,從幽穀遷於喬木,嚶嚶發出求友不失其群的呼聲。以此比喻社會的人,也應有其至親好友。到了春秋戰國時代,人們就把社會交往活動從自然階段升華到了自覺階段,諸子百家差不多都談到了文明交往之道。到了唐宋時期,以文會友形式的社交活動空前活躍,正像唐代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所講的那樣:“勝友如雲”、“高朋滿座”。南宋的大學問家呂東萊也講:“學者,平居相聚,最為有益。”大文學家範仲淹就經常請當代名士孫複、胡瑗、石介等,與自己同住一處,夜晚拈燈切磋學問,以致燈煙將帳頂都熏黑了。這種高雅的交往方式,為世代人們所推崇。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社會交往亦不斷向著高層次發展。如今,人們已把是否具有社交能力,作為現代人的重要標誌之一。一個人要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有所貢獻,就必須掌握社會交往的基本原則,學會社會交往的科學方法,努力做到文明交往。

那麼,如何做到文明交往呢?

要做到文明交往,就要很好地借鑒古人文明交往的經驗。古代的交往雖與今日有所不同,但那時關於文明交往的經驗和論述,至今仍有借鑒意義。例如,漢代揚雄講的“上交不諂,下交不驕”(《法言·修身篇》),讓人們在交往中既不低聲下氣,又不高傲怠慢,這仍應成為今日交往的一條原則,因為它顯示了人格的力量。《禮記》中講的“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教導人們在交往中要防止在行動、態度、語言三個方麵的失誤,這仍然是今日為人處世的基本要求。

要做到文明交往,就要尊重他人。這是建立人與人之間新型關係的基本前提,也是文明交往最基本的行為規範。隻有尊重別人的人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因而在交往中一定要學會尊重人。就是說,要尊重別人的人格,尊重別人的感情,尊重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勞動。人與人之間隻有相互尊重,才能在交往中創造出一種文明、和諧、溫暖的氣氛。

要做到文明交往,就要誠實待人。誠實在交往中極為重要,是人際關係中最寶貴、最閃光、最純潔的紐帶。隻有以誠為本,以心換心,才能在交往的旅途中盛開文明之花。

要做到文明交往,就要禮貌待人。人非禽獸,言行要有禮貌。《禮記·曲禮上》中說:“鸚鵡能言,不離飛禽;猩猩能言,不離走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乎?”人要言而有禮,行而有矩,文雅謙和,不吐惡語,舉止莊重,彬彬有禮,這樣的交往不僅會帶來愉悅,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與進步。

要做到文明交往,就要謹防不文明、不禮貌、不道德的現象發生,努力做到“三十忌”:

交談麵孔忌死板,說話切忌吐髒言;

聽話之時忌搖頭,待客之時忌冷淡;

舉止切忌失風度,為人切忌耍手腕;

議事切忌死抬杠,求事切忌強人難;

涉外切忌出洋相,玩笑切忌揭人短;

聚談切忌自吹噓,訪友切忌傳閑言;

諍友忠告忌積怨,批評他人忌簡單;

交友切忌互利用,朋友切忌輕斷弦;

社交往來忌虛偽,同事遇難忌旁觀;

合作切忌互猜疑,待人接物忌偏見;

已應之事忌失信,說到做到忌空談;

參加活動忌遲到,赴約切忌晚時間;

做事切忌失原則,辦事切忌太死板;

未定之事忌許願,已定之事忌拖延;

做人切忌失人格,行路切忌往後看。

我們應該記住上述“三十忌”,培養文明交往的好習慣,為我們的交往更加文明、更加健康而努力。

100.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難成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

——荀子

禮貌待人,是指與人交際時所持有的誠懇和氣、談吐文明、舉止謙恭的待人態度。它反映著一個人的精神麵貌和文化素質,是一個人心靈美、語言美和行為美的和諧統一。

禮貌待人,是一個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優良行為風尚,也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產物,人們往往把它看作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在這方麵,中華民族的祖先為華夏神州贏得了“禮義之邦”的美譽。

我國古代思想家經常強調“禮”的作用。“禮”有廣狹二義,廣義的禮,大致包括製度、行為規範和風俗文化等;狹義的禮,指禮儀、典章禮節和禮貌。禮和義也在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

孔子說:“克己複禮為仁。”(《論語·顏淵》)認為抑製自己,使言語行動都合於禮,就是仁。孔子又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指出不學禮,就不能在社會上立足。荀子說:“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修身》)論述了沒有禮的危害——人不能生存,事業不能成功,國家不能安定。由於“禮”包含有“禮貌”之義,所以,這些言論也表明,禮貌的作用很早便受到人們的重視。

從古至今,禮貌待人一直體現於我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之中。

中國人民素以家庭和睦,注重親人感情而著稱於世。我國的傳統道德提倡“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這些人倫規範,都要通過禮貌的方式才能實現。《三字經》說:“融四歲,能讓梨。”孔融四歲的時候,就能主動把大個兒的梨讓給兄長吃,而把小的留給自己,這不就是良好的禮貌行為嗎?

敬老愛老,是中國人民可貴的社會公德。漢代的張良便是這方麵的楷模。《史記·留侯世家》記載,有位衣著寒酸的老人坐在橋頭,一隻鞋掉在了橋下。老人叫張良把鞋撿上來,張良跑到橋下撿上來後,老人又讓張良替他穿上,張良於是彎腰屈膝為他穿好。老人見張良謙恭有禮,便說:“孺子可教矣。”遂約定時日贈以《太公兵法》一書。張良勤苦攻讀,學到了豐富的軍事知識。日後,他輔佐漢高祖劉邦打天下,“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裏之外”,立下了汗馬功勞。

禮貌下屬,是政治家的有識之舉。孔子主張“君使臣以禮”(《論語·八佾》),即君主應該依禮來對待臣屬。君主禮賢下士,臣屬就會竭誠效力。劉備屈尊降貴,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諸葛亮出山後,劉備對諸葛亮“以師禮待之”。諸葛亮深感其誠,盡心輔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熱愛人民,尊重群眾,是革命先輩的高尚品德。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生病住院期間,每次接到護士送來的藥品,總要微笑著說:“謝謝您。”一九二五年,孫中山先生患肝癌病勢沉重。彌留之際,他吃力地對一位護理人員說:“謝謝您,您的工作太辛苦了,過後您應當好好休息休息。”聽到這話,在場的人都感動得泣不成聲。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禮貌待人,是公共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它能夠使社會和諧而有秩序,從而維護著社會生活的正常進行。

人類社會需要交往。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難免發生矛盾。禮貌待人,可以化解矛盾,避免衝突;如果不講禮貌,就會激化矛盾,加劇衝突。比如,乘公共汽車時,你踩了人家的腳,主動致歉,說聲“對不起”,對方的不快情緒便立刻平和下來,繼之回報一聲“沒關係”,二人頷首,麵帶笑意,顯現出友好和諒解的氣氛。相反,要是踩人者沒表示,被踩者又不答應,雙方必然唇槍舌劍,越說越僵,甚至揮拳相向,混戰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