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1 / 3)

63.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莫言閑話是閑話,往往事從閑話來。

——《唐詩紀事》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與他人、社會互相聯係,從而構成了社會關係、人際關係的網絡。聯結這個網絡的就是人類交往的工具——語言。語言是人們互相之間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感情的媒介。俗話說:“好馬出在腿上,好人出在嘴上。”好言好語可以溫暖人心,增進團結,密切感情;而閑言碎語則會傷害他人,造成誤會,結怨生仇。《唐詩紀事》中說:“莫言閑話是閑話,往往事從閑話來。”說明閑言可以惹是生非,閑言是破壞人際關係的大敵,應該齊心協力摘除這顆毒瘤,使大家在正常和諧的人際關係中生活。

閑言少聽是非少。有的人總是在工作時間紮堆聊天,張家長、李家短,業餘時間又結夥胡侃,搬弄是非。對這種人,人們謂之曰“長舌婦”。《詩經·大雅》中有“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一語。並有注解:“長舌,喻多言語。”其實,“長舌”並非專屬女性,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無論男女,“長舌”是那些無事生非、造謠傳言、唯恐天下不亂者的專利。你如果去聽這些人傳閑言,就會給他們提供市場,久而久之,你就會成為是非圈裏的人物。常言說得好:“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閑言勿信受騙少。閑言多屬無端滋事、混淆視聽之語,故信之必上當受騙,因此,聰明人是不會盲信盲從的。《清史》中記載:康熙末年,江南總督噶禮,貪婪驕橫,專事整人。蘇州知府陳鵬年,剛正不阿,為官清明。噶禮則忌恨在心,到處散布流言,說陳鵬年對康熙不敬不滿,並密折奏康熙,說陳鵬年寫了一首《遊虎丘》的詩,攻擊朝廷。而康熙並未輕信流言密信,他自己閱讀了《遊虎丘》詩,覺得“無甚不妥”,遂召集群臣宣布:“噶禮這個人總喜歡惹是生非。”“我怎能受這種人的欺騙呢?”說完,還把噶禮的密奏和陳鵬年的詩公布於眾。試想,如果康熙輕信流言蜚語,好人不是要受害嗎!因此,流言萬不能信,而且最好的辦法是將流言“曝光”。

閑言勿傳傷人少。閑言生是非,閑言傷人心。當你聽到閑言時應當製止,更不能當閑言的“義務宣傳員”。有則寓言說,有一次聚會,很多人在散布閑言。參加聚會的人,各帶著一袋閑話回家,回家後各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有的人放一把火,把袋子裏的閑話燒個幹幹淨淨;有的人解開袋子,把閑話溫習一遍,背誦出來;有的人迫不及待地給每則閑話裝上翅膀,任它滿天飛;有的人把閑話拿出來添油加醋,然後免費贈送。荀子說:“流言止於智者。”我們應當做“智者”,也就是故事中的第一種人,把閑言燒掉,並且要燒得幹淨,心無芥蒂,燒得徹底,坦蕩無私,一身正氣。

閑言勿議麻煩少。議論就是參與,議論閑言,客觀上就是在傳布閑言。後周馮道有語:“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意思是說,口是引禍上身的門戶,舌是斬殺自身的刀。以此比喻出言不慎,容易招致禍害。古人的話提示我們今天在人際交往中要注意言談得當,合乎情理和禮義,不對別人飛短流長,這樣有利於與人友好相處。否則信口開河,往往會招惹是非爭執,即使不一定有殺身之禍,但引來的麻煩也不會少。

不要說閑話是無謂的語言,事端往往從閑話裏麵生發出來。到處傳布流語閑言的人隻能說明他自己的修養和品質的低劣。勿傳閑言,製止閑言,可以使我們自己的品德得到不斷的完善。

64.薩迪說:隻會講空話的人並不比畜生高明

人身最聖潔的器官是會說話的舌頭,應該說到做到。

——諺語

言與行的關係一直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聖哲們所關注的問題。言,既是思維的產物,又是心聲的表達,更是行動的宣示。在將思想和設計付諸行動之前,會有一個話語表達的階段。這樣的話語,既是思想和設計的表白,也是行動的動員與指引。人的行動有預先的設計,有連續不斷的環節,有複雜多變的程序,而不像人之外的動物那樣簡單機械,那樣無言而動,那樣不宣而行。

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我們的先哲們非常重視言與行之間的緊密關係,在言與行的統一關係中來闡述“言”與“行”,以此來修身。《素書》雲:“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孔子講:“言必信,行必果;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曆史的發展正被孔子言中,曆朝曆代的小人都是以搖唇鼓舌來亂行,作踐人類高貴的天性——言行一致。由此,先哲們又一再強調“行”的重要性。春秋時期的莊子早就告誡我們:“狗不以善吠為良,人不以善言為賢。”宋代的朱熹說得更為嚴重:“行不及言,可恥之甚。”印度有一句精彩的諺語:“人身最聖潔的器官是會說話的舌頭,應該說到做到。”

在言與行的關係問題上,大體可以區分為四種情形。一是言行相背。言不及意也罷,言不由衷也罷,言以惑眾也罷,都是言與行相背離,其特征是“聲東擊西”、“南轅北轍”;二是言出行無。常常是“幹打雷,不下雨”,隻聞言之聲,不見行之影,其特點是食言臉不紅,說話不算數;三是言出行緩。鑿鑿之言已落地有聲,緩緩之行姍姍來遲,常常是錯過了時機,耽誤了事情,其特點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四是言出行隨。語言像是被海浪推湧的濤聲,聞其聲近便見其波湧,其特點是說到做到,不放空炮,這是最應倡導的好作風。

言出行隨,既是一個人的思維水準、表達能力的展現,又是一個人品德修養、行為能力的體現,更是一個人內外相應、高度負責的顯現。

言出行隨,重在一個“隨”字。行動隨著語言而產生,才能使得語言富有內涵、富有價值、富有生命力。先哲們總是告誡我們:“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說,人前說得出的方可做。”(《史典·願體集》)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說:“言辭是行動的影子。”薩迪說得更明白:“語言雖然使人成為萬物之靈,隻說空話也就不比畜生高明。”

言出行隨,就是要始終不忘“言”之內容、“言”之目標,要靠“行”來完成、要靠“行”來實現。無“行”之“言”是空言,是妄語,是假話,是欺人之談。行動遲緩也將貽害其“言”。“言語”都是有時間、條件和針對性的,都是有機緣、設計和階段性的。若行動遲緩,不能緊隨其“言”,就會喪失上述的方方麵麵,也同樣會使其“言”放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

言出行隨,還要注意做到“慎言”。所謂“慎言”,就是當我們的行動能力與條件有限時,不可毫無顧忌地妄言狂語。要量力而行,也要量力而言。寧可把話說得小些,也要把事辦得好些。大言不慚是萬萬要不得的。句句著實不落空,方是慎言。

在我們做事之前,往往要先“心動”,心不動則行不動。但是,社會的實踐告訴我們:“心動帶動行動,隻有心動沒有行動是空想,隻有行動沒有心動是妄行。”

最近我讀了一本《西方文化史》,其中在敘述古希臘哲學家與近代知識分子的區別時,有“靜觀的人”與“行動的人生”的說法。當今時代顯然更讚成“行動的人生”。馬克思就說過:“哲學家從來是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但真正的關鍵是改變它。”所以徒尚宣言不務行動,遇事說大話吹牛皮,對自己的話不負責任的現象被人們稱為“泡沫文化”。麵對“泡沫文化”這種浮躁的風氣,強調言出行隨就更有必要性。

言出行隨,是君子之風!是發展之法!是昌盛之途!

65.愛因斯坦給青年人開列的“成功公式”

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

——《論語·憲問》

說到做到,力戒空談,是一個人進行道德品質修養的一個重要內容。一個人如果能夠“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就會顯示出高尚的人格力量。在現實生活中有那麼一些人,好用漂亮的語言裝飾自己的門麵,結果人們對他的尊重和信任隨著其空話而流失了。

少說些漂亮話,多做些實際事,應成為我們恪守的生活準則。一個人如果整日裏空話連篇,不幹實事,那他將一事無成。因為空喊代替不了實幹,行動才是最漂亮的語言。試想,我們站在車床前誇誇其談,車床不會自動車出鉚釘;如果采煤工人不深入井下操作,那麼“烏金”不會自己冒出來。所以說,求真務實是成功的第一品質。伊朗有句諺語說得好:“如果空喊能造出房子,驢子能修一條街。”這對那些嗓門兒大不幹事的人是個辛辣的諷刺。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崇尚實際、厭惡空談的民族。《論語·裏仁》中講:“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就是說,君子說了的話要馬上去行動、去落實,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講的“說得到,做得到”的意思。人民大眾對那種“幹打雷不下雨”的現象是不買賬的,因為雷聲再響,不能給種子送去破土崛起的力量;而雨點雖小,卻給禾苗帶來茁壯成長的希望。

通向勝利之路要務實,而不要坐而論道。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同一位愛講空話的青年有一段有趣又深刻的談話。那位愛說空話、不肯用功的青年,整天纏著愛因斯坦,要他說出什麼是成功的秘訣。愛因斯坦給他寫下了這樣一個公式:A=X+Y+Z。愛因斯坦解釋說:“A代表成功,X代表艱苦勞動,Y代表正確的方法……”

“Z代表什麼呢?”那位青年急不可待地問。

“代表少說空話!”愛因斯坦回答說。

這段談話著實令人深思。實踐表明:空談隻是不結果實的花朵,行動才是可以結出果實的花朵。

講空話常帶來麻煩,乃至招來災禍。愛說空話的人,當他的話不能兌現的時候,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便會編出一些假話來搪塞。所以說,空話和假話是一根藤上結出的兩個惡果。我們在為人處世方麵,絕不能以誑語去搪塞別人,更不能以欺騙手段去對待別人,而要以言行相符去取信於人。須知,言行相符是成功之母。

古時候常常用“一諾千金”來比喻人說話的可信程度。就是說,在與朋友交往中,決不要輕易許諾。如果明知有困難就不必答應;如果答應了,就要竭力去做,務求實現。否則,不僅會使朋友在失望後漸漸地離你遠去,也會使自己的威信掃地。

不說空話,還需要有自知之明。一個人如缺乏自知之明,就可能成為一個高談闊論、不知深淺的人。這樣的人常常會使自己陷入失敗的泥潭。古代有一則“紙上談兵”的故事,說的是春秋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小的時候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口若懸河,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父親也不放在眼裏。趙奢死後,秦國攻打趙國,趙王要讓趙括為大將。藺相如說:“趙括隻會死讀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趙括的母親也請求不要派她兒子去打仗,說:“他父親臨終時再三囑咐,‘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會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可是趙王沒有聽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話。趙括以為自己讀了許多兵書,胸有成竹了,便帶領四十萬大軍與秦軍交戰,最後不僅自己中箭身亡,還使全軍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