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56.言約旨遠:一語定乾坤,十字勝萬言

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內涵。

——自題

言約旨遠,意思是語言文字簡要而含義深遠。而能做到言簡意賅是要功夫的。言約者是真功夫,旨遠者見真水平。

表情達意言約旨遠,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特色之一。曆代流傳下來的許許多多成語,便是言約旨遠的典範,至今仍被人們廣泛運用著。

言約旨遠的話語,在社會生活中往往起著重要作用。謀士朱升一句“緩稱王”,馬上被朱元璋采用,從而成就了朱元璋的大明天下;曆史上有許許多多一言興邦的故事。但那些動輒萬言而又言不及義的諫議、奏章的腐儒之論,有哪個皇帝認真看過?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中說:“客主有不通處,張(張憑)乃遙於末坐判之,言約旨遠,是暢彼我之懷,一座皆驚。”唐穆宗李恒處理朝政出現失誤。一次,他向柳公權詢問書法的技巧,“對曰,‘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上改容,知其筆諫也”(《舊唐書·柳公權傳》)。唐穆宗當場改容,說明柳公權借論筆法寥寥數語的勸諫,使唐穆宗省悟到了治理朝綱須出以公心的道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為推進我國戲曲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僅這八個字道出了整個文藝領域所要遵循的指導思想,推動了各個藝術門類的繁榮與發展。這一方針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

一九三八年秋,也就是抗日戰爭爆發的第二年,針對國民黨副總裁汪精衛公然發表對日本“和平談判”一事,南洋愛國華僑陳嘉庚先生以國民黨參政員身份,向正在重慶召開的國民黨參政會第二次大會發出提案,提案獲大會通過時文字為:“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這份提案痛斥了汪精衛的賣國行徑,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敵禦侮的凜然正氣。鄒韜奮先生在《抗戰以來》一書中評價說:“提案,內容隻是寥寥十一個大字……卻是幾萬字的提案所不及其分毫。”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在團中央書記處分管思想教育工作時,集中大家的智慧,曾嚐試用簡要的語言文字,將文明禮貌寬泛的內涵精當地表達出來,這就是“五講四美”,即: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五講四美”一經推出,便受到廣大群眾的歡迎,很快在全國範圍內推廣開來。

人們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語言文字簡要而又含義深遠,常給人以深刻的思想啟迪和豐富的精神營養。我們喜愛的格言警句就是這樣。格言警句往往一語點醒世事,片言指明迷津,字字珠璣,令人開啟思維,解惑悟道,終生受益。

言約旨遠以簡要的語言文字表達出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從而使事理明晰,議論透辟,談吐增色,筆下生花。可見,言約旨遠是一個人有學識、有修養的表現。

學識和修養是良好人格的組成部分。當今,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意識的增強,學識和修養越來越受到重視,作用也越來越重要。我們說話或寫文章要力爭做到言約旨遠。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深刻的思考問題的能力、敏捷的思維能力、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較為豐富的社會經驗。在這些方麵,需要平時加強學習和鍛煉。

天道酬勤。隻要肯下功夫,並持之以恒去磨煉自己,說話或寫文章做到言約旨遠會是水到渠成的。

57.天下能感人成事者,唯“誠信”二字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孔子

人生在世“必誠必信”,就是說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要誠實守信。誠實是指忠誠老實,言行一致,鄙棄虛偽,實事求是;守信是指恪守信約,履行諾言,說到做到,言而有信。這既是社會公德對人們處事待人的要求,也是每個社會成員應當遵循的道德標準。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非常重視誠實守信,故有“誠實貴於珠寶,守信乃人民之珍”的諺語流傳。

隻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得到別人對他的信任。北宋詞人晏殊,素以誠實著稱。他聰慧過人,七歲即有文名,十四歲時被一位官員薦於朝廷,正巧趕上真宗皇帝禦試進士。真宗聽說他很聰明,就讓他把考試的題目做一遍。小晏殊看了看試題,對真宗說:“我十天前做過這個題目,草稿還在,請陛下另外出個題目吧。”真宗見他這樣誠實,感到晏殊可信,便賜他“同進士出身”。晏殊在史館供職期間,正值天下太平無事,每逢假日,京城的大小官員常到郊外遊玩,或在城內的酒樓茶館舉行各種宴會。晏殊因為家貧,沒有錢去吃喝玩樂,隻好在家裏和兄弟們讀書寫文章。有一天,真宗皇帝點名要晏殊擔任輔佐太子的東宮官,大臣們十分驚訝,不明白真宗為什麼做出這樣的決定。真宗解釋道:“近來群臣經常遊玩飲宴,隻有晏殊和兄弟們閉門讀書,如此自重謹慎,正是東宮合適的人選。”晏殊向真宗謝恩後說:“我也是個喜歡遊玩飲宴的人,隻是家裏窮而已,如果我有錢,也早就參與宴遊了。”真宗聽了,對他的誠實非常讚賞,從此對他更加信任。

隻有誠實守信的人才能取信於民。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主持變法。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他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十金。圍觀的人們不相信,誰也沒去動它。於是,商鞅又宣布:誰能將木頭搬到北門,賞五十金。這時,一個男子站了出來,把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使百姓感到他是個說話算數的人。於是,商鞅的新法獲得了人們的信任,很快就在秦國推廣了。北宋改革家王安石曾作《商鞅》詩讚曰: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在社會交往中,守信用、重然諾是應遵循的道德準則。人們總是對守信的人加以謳歌,使其美德流芳於後世。漢朝範式年輕時在京城讀書,和同學張劭很要好。畢業時,他對張劭說:“兩年後,我將再來這裏,那時會繞道你的家鄉,專程到你家,拜見伯母。”說罷約定了會麵日期,依依而別。兩年後,約定的日期快到時,張劭把這件事告訴了母親,並請她準備酒菜,招待好友。張母說:“分別了兩年,又相距千裏,他不一定能來。”而張劭說:“範式是個守信的人,絕不會失約不來。”張母於是置辦了酒菜,等候客人到來。到了約定的那一天,範式果然準時來到。在我國古代,像範式這樣堅守信約的故事很多,可見古代人對守信這種美德是非常推崇的。

另外,還有個叫尾生的青年,與所愛的女子在藍橋約會。那女子被婆婆看守無法脫身,半夜山洪暴發,尾生抱著橋柱被淹死,他用生命遵守著自己的諾言。盡管這種誠信有些迂腐、機械,其行絕不可取,但其信守度卻足以令人感動。

中華民族曆來把誠實守信作為立身處世之本。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為政》)意思是:人如果不講信約,不知道他怎樣可以立身處世。一次,孔子的學生子張,向孔子請教怎樣才能使自己到處行得通,孔子說:“言語要忠誠老實,講信約;做事要忠厚,謹慎;這樣就是到了文化落後的國家也行得通,否則,就是在自己的家鄉也行不通。”

人們在社會生活和日常交往中,怎樣才能做到忠誠老實、恪守諾言呢?

忠誠老實要求人們對國家、民族、工作和事業等有高度的責任感和獻身精神;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做老實人,實事求是,講究實效,勤奮上進,任勞任怨;在人際關係上,光明磊落,坦誠相見,言行一致,表裏如一,虛己待人,知錯必改。

恪守信約要求人們對自己講的話承擔責任和義務,言必有信,一諾千金。許諾是非常鄭重的行為,對不應辦或辦不到的事,不能輕易許諾,一旦承諾,則須認真兌現。一個人如果失信於人,就降低了自己的價值。如果在履行諾言的過程中,情況有變,以致無法兌現,要向請托者如實說明情況並致歉意,這與言而無信是兩回事。

誠實守信的人,於人民事業有利,於自己也不吃虧。可能有人說:從道理上講,為人忠誠老實是對的,但在實際上,這樣做往往吃虧。確實,這種情況過去和現在都有過,但古往今來許多事實說明,忠誠老實的人也許一時受挫,但其高尚情操永遠閃耀著光芒。像商鞅、王安石、嶽飛、於謙、林則徐等中華民族的傑出人物,雖曾蒙冤一時,但最終都得到了曆史的公正評價,並受到後世的敬慕景仰。與此相反,人們對那些不忠誠老實的人是鄙棄的。《荀子·大略》中說:“口言善,身行惡,國妖也。”“國妖”者自有其處世哲學:或投機鑽營,或虛偽奸詐,或陰謀搞鬼,或賣國求榮,雖然得意一時,然而天理昭彰,終究遭到人們的鄙視、唾棄甚至遺臭萬年。

虛偽的人,愛講假話的人,一坑別人,二害自己。《鬱離子》中記載了一個因失信而喪生的故事: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船沉了,他抓住一捆大麻稈,拚命地呼救。有個打魚的人趕忙去救他,剛靠近時,商人大叫說:“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給你一百兩金子。”打魚人把他救到岸上,他隻給十兩金子。打魚人說:“你剛才親口說給百兩金子,現在怎麼隻給十兩金子呢?”商人變色道:“你一個打魚人,一天能收入幾個錢?突然得十兩金子還不滿足嗎?”打魚人聽了,心中很不是滋味,怏怏不快地走了。又一天,這個商人再次從呂梁坐船而下,船被石頭撞破,又碰上了打魚人。有人說救救他吧,打魚人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數的人啊!”於是停住船不動,商人便淹死了。那商人之所以有此惡果,正是不守信之故。

恪守信約在社會生活中有著重要作用。在一般情況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沒有嚴密的組織形式,可聚可離,那麼,依靠什麼來開辟並維持自己的交往渠道呢?當然,人們可以靠思想、情感、誌趣、愛好等互相吸引,但光靠這些還不能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還要靠信用來維係。信成於實失於空。一個人說話實實在在,說到做到,不放空炮,就會使人產生信任感,願意同他交往、合作。反之,輕諾寡信,一而再地自食其言,必然要引起人們的猜疑和不滿。隻有彼此守信,友誼才會持久。孔子提倡“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是非常正確的。

今天,我們青少年要繼承和發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但不要把“哥們兒義氣”與誠實守信混同起來。“哥們兒義氣”與誠實守信有著本質區別。“哥們兒義氣”往往是不分是非,不講原則,互相利用,互相包庇,甚至看到“哥們兒”幹壞事,觸犯了刑律,也要“為朋友兩肋插刀”,拚力相助。這是一種毫無原則的、狹隘的義氣,是十足的愚忠愚信,它對社會秩序有不容忽視的破壞作用。我們要認清“哥們兒義氣”的實質和危害,不被這種舊的習俗所汙染,做一個真正誠實守信的人。

58.謊言:林肯如是說——

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什麼是謊言?謊言是不真實的、騙人的話,也就是假話。

與人交往,說話要實實在在,有一就說一,有二就說二,不誇大也不縮小,更不能胡編亂造,無中生有。說真話是實事求是的表現,也是最起碼的為人準則。不過,在社會生活中,也確有一些人愛說謊話。對愛說謊話的人,人們常稱之為“騙子”、“瞎話簍子”,這表明了人們對說謊行為的反感、厭惡和鄙視。

說謊的人,都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欺騙別人。比如,我們平時常見的有:掩飾自己的錯誤,損人利己,吹噓自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