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結善緣還要求我們能正確處理與他人之間發生的矛盾。在發生矛盾的時候怎麼辦呢?我的體會是要做到“四化”——化消極為積極,化對立為統一,化阻力為助力,化敵意為友誼。誰能努力做到這“四化”,誰就將是一個廣結善緣的人。

讓我們大家都來廣結善緣吧!廣結善緣將會使我們的人生之路越走越寬廣,越走越通暢!

44.知足者自常樂,唯節欲可知足

最知足的人最能享受到財富帶來的樂趣。

——[古羅馬]塞涅卡

“知足常樂”是人們經常引用的一句話,它能給鬱鬱寡歡者以解脫,也能給欲望過高者以開導。知足與不知足是生活中的辯證法。知足使人們能夠保持心理平衡和心情愉悅,能夠坦然地麵對生活中的一切考驗和痛苦,永遠看到生活中的希望與真善美。在事業上的不知足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人們充滿了積極進取的活力。總之,在物欲上要有知足之意,在事業和學業上則萬萬不可有知足之心。冰心老人曾經說過:“知足知不足,有為有弗為。”也就是說,在知足的同時,要知道自己還存在著不足,在為社會作貢獻上要有為,在名利上要弗為,不要為名利所驅使。

毛姆說過:“知足者貧賤亦樂,不知足者富貴亦憂。”這是不同的人對物欲所持有的不同的態度,知足的人即使過著貧困的生活也會感到滿足,不知足的人即使很富有也會因不滿足而憂愁。孔子主張凡事“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即當自己所希望的事情達不到時,不抱怨天,不怨恨他人,要知足平和,忠恕寬容,隨遇而安,這種思想曾被曆代儒家所推崇。然而在知足與不知足的問題上,《史記·範雎蔡澤列傳》中提出:“欲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欲;有而不知(足),失其所以有。”意思是說,有欲求但是不知道滿足,放縱不節製的話,那麼欲求所有的合理的存在價值便會喪失;富有了還不知道滿足,那麼富有的優勢與合理性也便喪失了。適度的欲求是正當的,但是如果沒有止境的話,就易於誤入歧途。那種物欲很強的人,不滿足於自己的正當收入所得,總是千方百計地去索取非法所得,或貪汙受賄,或投機取巧,或坑蒙拐騙,欲壑難填,但一旦露了馬腳,就要受到法律的製裁。“以‘知足’鞏固你的城堡,因為有了它才能千軍難陷,水火難攻。”由此看來,知足常樂對人們是多麼好的忠告啊!

古羅馬塞涅卡曾經說過:“最知足的人最能享受到財富帶來的樂趣。”“知足”是天賦的財富,誰能得到這筆財富,誰就會得到幸福。

人生要能做到知足,需要有寬廣的心胸,凡事需要取樂觀積極的態度,擺脫不知足的心態。古人說:“知足者,身貧而心富;貪得者,身富而心貧。”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故孔子讚揚顏回:“賢哉,回也!”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也是一位“身貧而心富”的知足者,他與王安石政見不合,宦海沉浮,頗不得誌,生活清苦。蘇東坡在《後杞菊賦》中寫道:“吾方以杞為糧,以春食苗,夏食葉,秋食花實而冬食根。”然而,他卻能心平氣和,知足常樂,處世曠達,不僅為官期間為民辦了許多好事,而且在文學事業上取得了重大成就。

名和利可以驅使人們產生不知足的心理。《名賢集》中說:“雁飛不到處,人被名利牽。”是說連大雁都飛不到的地方,隻要有名利可圖,也會有人去的。其實,知足或不知足都不是生活的目的,如能正確對待之,均能產生積極作用。知足是對現有生活的欣然接受,不知足是對現實生活的改變與事物發展的促進。如果連大雁都飛不到的地方,我們去開墾它、去建設它,這為國為民帶來利益的事,為何不能去做呢?從這個意義上說,知足是相對的、暫時的,不知足才是絕對的、永恒的。如果一味墨守成規、抱殘守缺而盲目滿足,哪能有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呢?在困難挫折麵前,知足者是懦夫、懶漢,奮然進取者才是真正的英雄。辯證法告訴我們,人不可能無欲,欲求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動力,但是許多事實也告誡我們,不能一味地為滿足個人的欲望而追求名利。

魯迅說過:“不滿是向上的車輪。”在個人名利財權上要知足常樂,在上進求索上則應永不止步。試想,如果愛因斯坦隻滿足於牛頓定律,他就不會繼續高等數學的研究,也不會有相對論的出現。如果達爾文也追隨宗教唯心神造論的觀點,不在人類自我認識方麵求進取的話,他也不可能去衝破重重阻力,研究出生物進化的理論。在科學上的不知足要有一種堅持真理、勇於犧牲的精神。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就是敢於衝破一千多年的封建神權的統治,以科學的日心說否定了地心說,使自然科學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使科學大踏步前進。

我們正處在社會進步的時代,物質生活隨著科學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發生著很大變化。那麼我們就要對應有的所得坦然地接受,對那些非法所得則不能有非分之想,在這裏就需要知足並常樂。但是在學業上和對社會的貢獻上,則不能知足,知足則意味著自滿,自滿則預示著倒退,因而要奮發向上,用科學的思想與先進的技術豐富自己,不斷開拓進取。

45.齊白石與梅蘭芳的“雪中送炭”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

——《墨子·尚賢》

雪中送炭的典故源於宋代,比喻給饑寒交迫、處於困難的人以及時的幫助。《宋史·太宗紀》記載,宋太宗淳化四年二月間,降大雪,天寒地凍,太宗皇帝忽然大發善心,派人給京城裏的孤寡窮人家送去了一些米和木炭。這件事,成為一時轟動京城的大事,遂載入史冊。

在冰冷的世界,給人以火熱的溫暖,這就是雪中送炭的含義。

真正的人格表現在“雪中送炭”,真正的友誼體現在“雪中送炭”。炭的價值雖不高,但在“雪中”卻最為寶貴,“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雪中送炭”者,一般都具有如下的道德情操:

推己及人,愛人利人。看到別人有困難、有痛苦的時候,出以愛心,施以關懷,送去溫暖。當別人失意或遭受不幸時,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從而熱心地助人。用自己的友愛之情,去融化他人心頭的冰霜。唐代大詩人杜甫,於公元七五九年(唐肅宗乾元二年)拋官去職,攜帶家眷由華州(今陝西華縣)輾轉來到成都。在友人的幫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蓋了一座草堂。那茅草屋四壁空空,周圍雜草叢生。在這窮困潦倒的時候,鄉親們“雪中送炭”,為他送來了吃的、用的,使他得以絕處逢生,在這裏寫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不朽詩句。

扶危濟困,成人救人。危難之中見真情,困難之時顯品行。在別人臨危時要伸出友誼的手,濟人之難。《墨子·尚賢》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有力量的人應該積極熱情地幫助別人,有財力的人應當盡力地支援別人,有學識的人應當去教導別人。尤其是在別人有困難時,自己更要樂於助人,自覺地去做“雪中送炭”的人。

盡己之力,幫人助人。對待朋友、同事,去做些“錦上添花”的事固然好,但難能可貴的是“雪中送炭”。因為雪中送去的炭火能點燃他人心中的冰燈,成為溫暖他人的心靈之火。當一個人遇到困難或遭到冷落時,得到及時的熱情關懷,就倍覺溫暖。梅蘭芳在京劇表演上取得很高成就後,又拜大畫家齊白石為師學畫。在一次宴會上,齊白石穿著簡樸的衣服,與其他客人相比,不免顯得“土氣”,因而被冷落一旁。梅蘭芳發現後擠入人群,向被冷落的白石老人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並向他問安,在場的諸位嘉賓無不驚訝,被冷落的齊白石也十分感動。事後他特意畫了一幅《雪中送炭圖》贈予梅蘭芳,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雪中送炭”者送去的是“炭”,而得到的是“美德”;自己拋出的仁愛之心,必將換來人心之愛。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幫人者,人恒幫之;助人者,人恒助之”。如果每個人都能做一個“雪中送炭”的人,那麼在祖國的大家庭中,人人都會感受到人間的溫暖。

46.成人之美者成就自我美德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論語·顏淵》

人們把幫助別人做成好事或實現其美好願望稱之為“成人之美”。《論語·顏淵》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就是說,一個有道德的人,要幫助別人成其好事,不促成別人做壞事。

成人之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直為人們所讚揚、歌頌。《西廂記》中的紅娘,事發被拷,仍仗義執言,使有情人終成眷屬。《水滸傳》中的武鬆“醉打蔣門神”,幫助施恩奪回被蔣門神霸占的快活林酒店。這些古代故事中成人之美的義舉,多年來一直作為佳話美談廣為流傳。

自古至今,我國成人之美的嘉言懿行舉不勝舉。例如,《史記·張儀列傳》記載,蘇秦、張儀本是很要好的同學,蘇秦深知張儀才學在己之上。兩人均出遊列國以登仕途,但蘇秦身佩六國相印之時,張儀依然一介布衣,處境狼狽。張儀前去投奔蘇秦,蘇秦為了不使張儀因依賴自己而埋沒才華,便不斷“奚落”張儀,激發他自強自立之誌。張儀看到指靠蘇秦無望,遂隻身赴秦尋找出路。蘇秦則派人於沿途暗中照料。日後,張儀功成,高就秦相,待明白了蘇秦當初的用意時,感激不盡。宋代文學巨擘歐陽修,讀了蘇軾的文章,認為才堪大用,主動“避路”,使蘇軾得以在文壇嶄露頭角。歐陽修《文忠集》說:“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

“新竹高於舊竹枝,全憑老幹為扶持。”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新一代身上不斷得到發揚。今天,成人之美的善行隨處可見。比如:一位鄰居本來準備買一件心愛的家具,但發現你遇到困難急需用錢,便主動借錢給你,幫助你渡過難關;一位同事本來時間很緊,但知道你正為考取某個學校而拚搏,便擠出時間幫助你複習功課,使你榜上有名;一位科研人員正在從事某個課題的研究,但聽說你也在研究這個課題,而且走在了前麵,便把有關資料送給了你,以使研究盡快獲得成功。

要成人之美,就要主動熱情地關心和幫助他人。一般說來,每一個人的成功,都需要別人的扶助。隻要是好事情、好願望,你伸出熱情之手主動予以幫助,使之功成名就,這便是成人之美的君子風範,也是助人為樂、利人利眾的高尚行為。社會是一個大群體,個人是群體中的一分子。大家互相幫助,團結合作,社會才能進步。如果助人為樂、成人之美蔚然成風,就會促使更多的人為國家、為社會、為人民做好事。因此,成人之美的人,也是有益於國家、有益於社會、有益於人民的人,他們理應受到褒揚與愛戴。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過:“僅熱愛自己的人,實質就是公眾的敵人。”試想,一個隻顧自己而對別人冷若冰霜的人,能和周圍的人融洽相處嗎?能感到社會的溫暖嗎?至於極少數人,非但不成人之美,反而成人之惡,助紂為虐,則隻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以害人開始,以害己告終。唐代魏征在一份上疏中說:“君子之懷,蹈仁義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讒佞以為身謀。”我們要奉勸那些成人之惡的人改過從善,使自己躋身於賢人君子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