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是和人類文明與社會曆史一起成長起來的。書籍記錄了人類的曆史和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新發現,記載了古今中外所積累的知識和經驗。書籍中描繪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觀與波瀾壯闊的曆史畫麵,彌補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書籍可以使我們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是我們不可分離的良師益友。困惑時它給你啟發,悲哀時它給你慰藉,得意時它給你清醒,低落時它給你力量。書籍是時代的鏡子,曆史的化石,人類文明的階梯。讀書可以使自己獲得多方麵的知識,增長多方麵的才華。正如培根所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隻要選擇了自己的奮鬥誌向,就可從各種不同門類的書籍中吸取營養。那時你就會感到,書籍像一艘船,引導你衝出狹隘的溝穀,駛向生活的海洋。

人類曆史在不斷地發展,現代化的科技也日新月異。我們要適應瞬息萬變的高科技時代,就要不斷地學習,用新的知識充實自己。

也許有的青年朋友說,現在工作太忙,哪有時間去讀書?其實,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隻要你去擠,它總會有的,這要看自己是否有恒心與毅力。三國時,東吳有一員大將叫呂蒙,他驍勇善戰,屢建戰功,但就是不愛讀書。每向孫權報告軍務時,隻能口說不能書寫。孫權對他說:“你現在掌管了軍務大權,應該很好地讀書,才能開通思路,增長見識,把事情辦好。”呂蒙聽了不以為然地說:“軍務太忙,沒有時間讀書。”孫權搖了搖頭,開導他說:“漢光武帝當年領兵作戰時,手不釋卷,曹孟德也自稱老而好學,你為什麼不以他們為榜樣鞭策自己呢?”在孫權的開導下,呂蒙開始發憤讀書了。他不僅白天抽空讀書,夜裏還要點著燈看到深夜,知識越來越豐富。有一次,剛剛代替周瑜職務當上了都督的魯肅,路過呂蒙的駐防地,同他一起議論對付蜀國關羽的事。呂蒙對兩軍形勢作了明確的分析,又提出了五條應變之策,講得頭頭是道,頗有見地。魯肅非常佩服,驚喜地說:“我原來以為你隻有武略,現在才知道你已經才略出眾,學識淵博,不再是原來的吳下阿蒙了。”呂蒙誠摯而又風趣地回答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青少年時期是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季節。我國曆朝曆代的有識之士,都以深刻的道理和生動的語言來規勸青少年要刻苦學習,莫讓年華付水流。早在漢代樂府民歌中,民間詩人就總結出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格言。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寫詩勉勵後輩要抓緊時間學習:“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宋代著名理學家、教育家朱熹,也語重心長地指出:“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我們要把學習當作人生旅途中隨時都應該進行的必修之課,讓生命閃爍著睿智之光。

《禮記》上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挪威的大劇作家易卜生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你要想有益於社會,最好的法子,就是把你自己這塊材料鑄造成器。”一個人如果不學習,不注意自身的修養,就像一塊普通的石頭,永遠不會有什麼價值,不但沒有謀生的本領,甚至不明白做人的道理。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這是智、仁、勇的完美體現,也是理想的人格。學習的目的,一方麵是為了開拓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知識豐富,頭腦精明,遇事能辨別是非,分清條理;另一方麵是為了加強我們的品德修養,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做一個有益於人民、有益於社會的人。

知識與道德有著相互影響、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一個知識豐富的人,視野必然寬廣,心胸必然開闊,品德亦應高尚。專業知識一旦和道德知識脫節,離開了道德的指引,那麼知識就會變成一種專為個人謀求利益的工具,甚至會變成危害社會的手段。工匠手中為民造福的勞動工具,在愚昧無知、失去理智的人手中也會變成凶器;科學家可以造福人類,也可以毀滅世界;電腦專家可以幫助企業發展,也可能造成工商界的混亂。一些人的不良行為,是由於缺乏道德修養,不明白人生的意義與做人的道理,以致誤用了知識和才能。人生好比一隻船,知識才能是船上的設備,而道德修養則是船上的指南針,有了設備而無指南針,這條生命之船就會偏離方向。所以我們要把道德知識和專業知識緊密聯係起來,做一個品學兼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