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司馬光、歌德獲得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世界上不論什麼人,要真正成就一件事,往往需要漫長的過程。韌性,對青年尤為重要。古人早就說過:“始作也簡,將畢也限。”身經百戰的拿破侖感慨地說:“兵家勝敗在最後之十五分鍾而已。”他們體會到的是堅持的力量。人們的韌性到了最後的階段,往往麵臨更嚴峻的考驗。在最後階段的奮鬥中,拚的是千日練兵之道。“天道酬勤”,對於珍惜時間,堅韌不拔,堅持不懈的人們,時間的報償必將是慷慨大方的。

珍惜光陰要善於抓“今”。偉大的莎士比亞說過:“在時間的大鍾上,隻有兩個字:現在。”“現在”這兩個字的緊迫性已被成千上萬的人重視。可是也有一些總愛把事情推到明天去辦的人。我國明代畫家文嘉為這些人寫過一首《明日歌》:

明日複明日,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春去秋來老將至。

朝看水東流,暮看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我幼時讀過一首《惜陰》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失去寸金還猶可,失去光陰何處尋?”願以此詩與朋友們共勉。

6.惜取“三餘”:延長生命的百驗良方

及時當勉力,歲月不待人。

——陶淵明

唐代杜秋娘《金縷衣》詩雲:“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休待無花空折枝。”

“勸君惜取少年時”,重要的是“惜取”二字。惜,就是珍惜,不輕易放過一分一秒。取,就是要抓緊多種空隙,爭時間,搶時間,積秒成分,積分成刻。這樣做,也就等於延長了青春。

聰明人常常是善於“惜取”時間的人。三國時代,魏國大司馬董遇很有才學。他經常告誡他的學生,要惜時如金,充分利用“三餘”:“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三國誌·王肅傳》注引《魏略》)宋代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詩歌和散文。有人問他學問來自何處,他答道:來自“三上”,即“馬上”、“枕上”、“廁上”。董遇的“三餘”,歐陽修的“三上”,大都是些稍縱即逝、看來頗不起眼的零星時間,但隻要自覺地、及時地抓住不放,它就會乖乖地為你所支配。

據調查表明,假如一個人的壽命為七十二年,那麼他的時間分配大約是這樣的:睡覺占去二十年,吃飯六年,生病三年,工作十四年,讀書僅三年;而體育、看戲、看電影等活動則要占去八年,饒舌四年,打電話一年,等人三年,旅行五年,打扮五年。

人們要珍惜生命,增長知識,就要愛惜時間。“時間是個常數,但對勤奮者來說,是個變數。用‘分’來計算時間的人,時間要多五十九倍。”

不管多忙,可利用的時間總是有的。每天自學十五分鍾,能讀四千五百字,一周七天讀三萬一千五百字,一個月可讀十二萬六千字。一年的閱讀量可達一百五十一萬二千字。如果每本書大約七萬五千字,每天十五分鍾,一年可讀二十本書,一生即可讀一千本書。

朱自清先生在《匆匆》這篇散文中曾這樣描寫時光的易逝:“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它去得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它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它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假如人生僅是匆匆過客,在世界上彷徨一些時日,到離開人間的時候沒留下什麼奮鬥的足跡,能不感到空虛與悲哀嗎?我曾在一首短詩中寫道:

我們來到地球上,不能白來一趟,

要為人類的春天,添一點彩,增一點光。

一個人生來有頭腦、有智慧,又有一雙手,就必須充分運用它們,為人類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做一些有益的事情,這才算有意義的生活,而不至於虛度一生。這也就是真正的人生價值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