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伏爾泰的“查第格之謎”
光陰似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趲少年。
——高明
人們耳熟能詳的是古忒拜的“斯芬克斯之謎”,而法國啟蒙時期的思想家伏爾泰在他的哲理小說《查第格》中,則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有趣而精辟的謎語:“世界上哪樣東西是最長的又是最短的,最快的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的又是最廣大的,最不受重視的又是最可惋惜的;沒有它,什麼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東西歸於消滅,使一切偉大的東西生命不絕?”朋友們,麵對這個十八世紀的謎語,你們會怎樣回答?我想你們一定會有一個和聰明的查第格一樣的答案:時間。你們會說,這就是宇宙賦予人類和萬物的,似那東流之水源源逝去的時間;這就是那構成生命存在的要素,點燃智慧的火花,閃耀著人生價值光華的神奇的時間!事實正是這樣。由此,時間的價值一直被人們認識著、研究著。
日升月落,星移鬥轉;春夏秋冬,四季更替;生老病死,子孫繁衍……這些均表明時間在飛速流逝。兩千多年前,孔子麵對河川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論語·子罕》)漢代劉安的《淮南子·原道訓》告誡人們:“聖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他們深深體會到時光的珍貴。南宋哲學家朱熹詩雲:
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德國“狂飆”運動的傑出人物,偉大的藝術家歌德說:“呃,好朋友,要成就大事業,就要趁青年時代。拿破侖不是唯一的例子……曆史上有成百上千的能幹人在青年時期就已在內閣裏或戰場上立了大功,博得了巨大的聲譽。”“在今天和明天之間,有一段很長的時間,趁你還有精神的時候,學習迅速地辦事。”(歌德《格言詩》之三)可見,中外有識之士都深刻地領悟到時間的意義,並發出了在少年時代就應珍惜光陰、銳意進取的呼喚。世間最美好、最寶貴的是青春時代。人們讚美青春,歌頌青春,把青春比作“黃金時代”。青春年少精力旺盛,記憶力好,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快。青年時代正是學知識、創事業的大好時光。因此,莫讓年華付水流,對人一生的事業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聖西門在少年時代,讓他的仆人每天這樣催他早起:“起來吧!偉大的事業在等待著你哩。”凡是有理想、有作為的人,總是強烈地意識到時間之珍貴,青春之珍貴,為了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而愛惜生命的每一分鍾。
珍惜光陰要從少年做起。人生在世數十年的歲月,少年時代是個開端,以後的路很長,隻有惜時如金、勤奮學習、刻苦工作的人,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在這方麵,先賢們為我們做出了榜樣。唐代玄奘,經曆千難萬險,從古印度取經回國後,在京城長安翻譯帶回來的佛經典籍。整整十九年,他每天三更就寢,五更起身,共譯出佛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計一千三百多萬字。在佛經翻譯史上,玄奘所譯的經文數量最多,而且譯文準確,優美流暢。玄奘所譯的佛經典籍,不僅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也為古印度保存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珍惜光陰要有毅力。惜陰,說著容易做著難。隻有惜時而又誌堅的人,才能真正做到惜陰。宋代史學家司馬光,為了增加讀書、寫作的時間,在睡覺時,“以圓木為警枕”,睡不大工夫,身動枕轉即醒,“乃起讀書”(《困學紀聞》)。就這樣,司馬光夜以繼日,遍閱舊史,旁采雜著,經過十九年艱辛努力,編撰了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
在《歌德談話錄》中,有一段非常感人的話:“我的一生基本上隻是辛苦工作,我可以說,我活了七十五歲,沒有哪一個月過的是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像推一塊石頭上山,石頭不停地滾下來又推上去。我的年表將是這番話的很清楚的說明。”“滾石上山”的典故出自希臘神話,說的是西緒福斯死後被罰入地獄服苦役,他整日把巨石滾上山頭,石頭一滾上山頂又滾了下來,如此不息,永遠勞而無功。歌德取其長期不息辛勤工作的意思,說明自己的頑強韌性。
然而,歌德是勞而有功,登上了藝術的高峰。他的長篇詩劇《浮士德》,從構思到脫稿,花了整整六十年時間,在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璀璨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