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養,要注入時代的新鮮內容。
修養,不是要我們成為畏首畏尾、謹小慎微的人。富於開拓精神,亦是修養的重要目標。
修養,並不是把每個人都塑造成同一個樣式。人的才能和性格各有不同,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稟賦和長處,向好的一麵盡量去培養和發展。所以,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我們都不要自暴自棄,應該好好地珍惜自己,好好地修養自己的身心。
修養,是使人成為人才的通途,它的目的是使個體的人具有人類中先進人物所共有的精、氣、神。
修養,不是束縛,而是解放。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進行過一項連續三十年的實驗,他挑選了一千名智力超常兒童進行跟蹤實驗。這些智力相近的優秀兒童,後來成就卻相差很大,有的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有的則平庸無奇。
心理學家仔細研究了百分之二十最有成就的對象和百分之二十最無成就的對象,發現他們之間最大和最顯著的差別,不在於智力,而在於意誌、信念、進取心等非智力因素。智慧與修養是一對孿生子。人的修養程度,決定自身的潛在智慧能否充分發揮,從而決定人在事業上的成敗。以上,也許是西方的現代科學實驗,為我們的人生所證明了的一條定理吧:一個人的修養程度,與他人生的高度成正比。
2.修養:照耀生命的“第二個太陽”
天生之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
——《四書·中庸》
“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講的是大自然對待樹木的態度是:你自身長得好,是可栽培的,我就幫你長得更好;你自身都要傾倒了,我就順勢把你埋掉。多麼可怕的一種馬太效應!所以,每一個有誌向的青年人,最要緊的是要加強自身的修養。先要自己站得牢,長得直,別人才會幫你、扶你、栽培你。
每一個人都是塑造自己的工程師。
修養也是哲學。
通過修養,使人嚴肅而不孤僻,活潑而不放浪,穩重而不呆板,熱情而不輕狂,沉著而不寡言,和氣而不盲從。順境時靠美德節製,逆境時靠美德堅忍。屬於主觀的,改之在己;屬於客觀的,改之在人。雖然金無足赤,修養卻可使人逐步成為較完善的人。
修養是生命的第二個太陽。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而偉大從來就不是領袖的專有指代,而是指人生的一種境界。
一個領袖人物,一個傑出人物,乃至一個天才,他們的道德品質比之他們純粹的智慧結晶,對於一代人以及對於曆史進程也許具有更巨大的意義。
一個人是家庭的一分子,也是社會的一分子,是國家的一分子,也是世界的一分子。如果人人都能修身,向好的方麵去學,向好的方麵去做,家庭就能和睦,社會就有安寧、國家就會在文明和諧中健康發展。
現在我們麵臨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挑戰,各個國家、地區都卷入了這場競爭,競爭的實質是人的素質的競爭。中國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科學發展的各個方麵不會比世界上其他民族差。為了在這場競爭中成為優勝者,為了中華民族的振興,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自覺地加強自身多方麵的修養。尤其是青年一代,因為你們是祖國未來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