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世紀的生存智慧與東方人生定理

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禮記·大學》

現代的東方人羨慕西方人的物質文明與科學技術發展的高水平,而西方人卻景仰東方人的純樸典雅、注重倫理和家庭關係。中華民族注重修養及其修養程度曆來是舉世著稱的。乃至一九八八年全世界諾貝爾獎得主集會的宣言就宣稱:“如果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

在中國倫理思想史上,很早就認為修養是把社會道德規範變為人們的道德品質、道德行為的關鍵環節,修身養性受到特別的重視。儒家典籍《大學》、《中庸》,不僅把“修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並提,而且把修身作為前提和基礎來看待:“身修爾後家齊,家齊爾後國治,國治爾後天下平。”強調“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與儒家對立的墨家學派,亦著有《修身》、《所染》諸篇,認為修身為人生所必需。

中國傳統的修養觀還認為:修身首先要正心,修身的意思絕不僅限於外表的修飾,更重要的是內心的修養,即所謂的“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成長起來的當代青年,更應該深刻認識進行道德修養的必要。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可能與生俱來,隻有通過長期的修養才能形成。所以說,這也是所有想成為合格的中國人畢生必修的“功夫課”。

修養是實現道德規範的關鍵環節,必然具有曆史的內容與多層次的結構。在奴隸社會,強調修養,是為了維護奴隸主的權威,形成奴隸對奴隸主的屈從和人身依附,以及對奴隸主的絕對忠誠。在封建社會,除了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外,還有圍繞仁、義、忠、孝、禮、智、信、善等一係列道德規範的信條,盡管其中被摻進了許多封建毒液,但其中亦包含了不少合理的因素,不可一概地批判拋棄。這八個字的本身,至今仍有它的價值。天底下沒有把孩子與髒水齊潑掉的,罌粟花的本身並沒有罪過,有罪的是濫用了它的人。

孔子十五歲開始,立誌研究學問,修養道德,終於成為聖人。從孔子的例子看來,偉大的人格,是從不斷的修養得來的。

封建社會的道德觀不免帶有曆史的局限,在科學昌明的今天,人們的道德觀升華到新的境界,但“浩然之氣”的修養卻始終是人生修養的核心內容。

誰想成為一個有道德的、高尚的人,誰就必須自覺地進行道德修養,舍此別無他途。

向稱“禮儀之邦”的中華民族,曆來就講究道德修養,講究高尚的情感和堅貞的節操。

在光輝燦爛的中國曆史上,有多少高風亮節的英雄豪傑!“精忠報國”,體現了嶽飛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體現了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格言佳句,更是為曆代人民所反複傳誦。

有一段讚美花的格言,其實正是對高尚情操之美的形象讚譽:“人們喜愛花,因為它無私地為美化人間而盛開;人們讚美花,是因為它無畏地為人間豐收而自落。”

曆史上任何一次飛躍,都是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先導的。人的素質主要靠修養,靠“後天習來”。它包括思想特性、智力特性和體質特性。這些成為人們能動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內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