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人格影響社會地位(2)(3 / 3)

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進攻汴京(今河南開封),要求宋徽宗割讓三鎮:太原、中山(今河北定縣)、河間。這時身為職方員外郎的秦檜,提出了對當時來說十分重要的四條意見:一是金人貪得無厭,要割地隻能給燕山一路;二是金人狡詐,要加強守備,不可鬆懈;三是召集百官詳細討論,選擇正確意見寫進盟書中;四是把金朝代表安置在外麵,不讓他們進朝門上殿堂。當時要弭兵就得割地,北宋政府派秦檜和程璃為割地代表同金人進行談判。秦檜在談判中沒有堅持上述意見,於是又升為殿中侍禦史、左司諫。後來,金統治者“堅欲得地,不然,進兵取汴京”,在朝中百官討論之中,範宗尹等七十人同意割地,秦檜等三十六人認為這是不可行的。

在宋徽宗、欽宗被俘之後,女真貴族要立張邦昌為傀儡,在時任禦史中丞的秦檜一言不發。禦史馬伸等人上書反對立張邦昌的想法,要求秦檜也簽名。秦檜一開始是不同意的,但十幾名官員先後都已經簽名了,馬伸“固請”,秦檜無奈之下,隻好簽名。因為在上書者中秦檜官職較高,於是在靖康二年(1127年),金人以秦檜反立張邦昌,將他捉去,同去的還有他的妻子王氏及侍從等,這時宋徽宗知道康王趙構即位,就致書金帥粘罕,與約和議,叫秦檜把和議書稍加修改然後加工潤色。秦檜還是以厚禮賄賂粘罕,金太宗把秦檜送給他的弟弟撻懶任用。從此,秦檜亦步亦趨地追隨著撻懶,逐漸成為他的親信,做出了勸降楚州宋軍等係列漢奸行動。

建炎四年(1130年),金將撻懶帶兵進攻淮北重鎮山陽(即楚州,今江蘇淮安),命令秦檜同行,從撻懶的策略上來看,誘以和議,內外勾結,才能使南宋陷於亡國之境。這個“內”,隻有秦檜才可以用。而秦檜賣身投靠女真貴族的麵目,在南宋朝野還沒有徹底暴露出來,所以金統治者把秦檜作為最為合適的一個人選。所以,秦檜南行之前和妻子王氏商議,作了一番戲劇性的表演。王氏故意大喊大叫說:“家父把我嫁給你,當時有資財二十萬貫,要你我同甘苦。現在大金國信用你,你就把我丟在路上。”爭吵不休之時,撻懶妻子一車婆聽到了他們的爭吵,就請王氏到家裏問了一個究竟,王氏全都告訴她了。這一車婆又說給撻懶,於是也叫王氏以及侍從同秦檜南行。山陽城被完全攻陷之後,金兵紛紛入城。秦檜等就登船前去,行到附近的漣水(今江蘇漣水),被南宋水寨統領丁祀的巡邏兵抓住,井要殺他,秦檜說;“我是禦史中丞秦檜。這裏有沒有秀才,應該知道我的姓名。”有個賣酒的王秀才,不認識秦檜,但裝作認得秦檜的樣子,一見就作個大揖說:“中丞勞苦,回來不容易啊!”大家以為王秀才既然認識秦檜,就不殺他了。

秦檜回去以後,說是殺死監視他們的金兵奪船而來的。臣僚們於是提出一連串的問題,孫傅、何粟、司馬樸是一起和秦檜被俘的,為什麼隻有秦檜回來了?從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兩千八百裏,要跋山涉水,路上難道就沒有碰到盤查詢問的官員?就可以一帆風顧地南歸?就算是跟著金將撻懶軍隊南下,金人有意要放了他,也要把他家眷作為人質扣留,為什麼能與王氏一起回來呢?這些疑問隻有他的密友、宰相範宗尹和李回能為他辯解,並竭力舉薦他忠於趙家皇朝。

《宋史》中記載,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中書舍人孫大鼎上書追述秦檜被女真貴族縱歸南宋的事說。金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大臣們在黑龍江柳林集會,擔心宋朝複興,宋朝臣趙鼎、張浚誌在複仇,宋將韓世忠、吳階知於兵事,這樣既不可威取,又要看到結仇巳深,勢難使南宋人民屈服,還是暗中先放縱為好。

《金國南遷錄》中也有記載,金國大臣考慮南宋複仇事,議及放縱秦檜歸國,魯王說:“隻有放宋臣先回,才能使他‘順我’。”忠獻王粘罕說:“這件事在我心裏已醞釀三年了。隻有一個秦檜可用,我喜歡這個人。‘置之軍前,試之以事’,表麵上雖然拒絕,而內心中經常能‘委曲順從’,秦檜始終主張‘南人歸南,北人歸北’的政策,今天如能放他回南宋,他必得誌。”就這樣金人決定放秦檜南歸,結果不出粘罕所料,秦檜回到臨安就力主和議,竊據相位,專權擅國,殘殺抗金將領。其後,使南北對峙局勢基本形成。

《宋史·秦檜傳》記載,南宋政府雖幾次派代表與金朝談判,但仍是一邊防守,一邊議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實際是從秦檜開始的。因為秦檜在金朝時,首倡和議,所以他南歸後,就成為女真貴族的代理人。

秦檜回來以後,送給趙構的第一件“見麵禮”就是:要想天下無事,就得“南人歸南,北人歸北”。其中的“南人歸南”,其實說到底就是一句空話,因為,肯不肯讓南人南歸,決定權全部都掌握在女真貴族的手裏,不是由南宋王朝決定的,而“北人歸北”,就是女真人在1129年入侵揚州時就曾號召過的,這次不過又是借秦檜之口把它提出而已。

因為南宋軍隊和將領主要是西北、河北和山東等地成立的,如果按照秦檜“北人歸北”的主張,就等於把北方土地全部奉獻給女真貴族,而大批不願降金而南下的北方人士,都得回去受金人的統治,也就是說讓南宋自毀長城,自己解除武裝,表明對金放棄武力。

秦檜送給趙構的第二件“見麵禮”就是他遞上一份致女真軍事貴族撻懶的“求和書’。趙構感到秦檜“忠樸過人”,得到它,趙構高興得睡不著覺,說“又得一佳士也”。秦檜得到趙構的賞識,迅速爬上了宰相的寶座。

秦檜的兩件“禮物”擺在趙構麵前,他又不得不考慮,秦檜說“南人歸南,北人歸北”,我是北方人,應該去哪裏呢?秦檜又說有“二策”,即以河北人歸還金國,中原人送給劉豫(他是南宋初年金統治者扶植的傀儡),當宰相幾個月,這“二策”就轟動天下。趙構說,自己並沒有聽到什麼震撼性的消息,大臣綦祟禮把趙構的這些意思通告朝廷內外。

從此以後,大家就開始了解到秦檜的奸邪了,秦檜的主張引起了朝廷上下的強烈不滿。隻是因為那個時候的趙構還處於抗戰派士大夫及全國軍民的議論和氣勢中,沒有下定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決心,所以,對秦檜的這條投降路線並沒有采納,秦檜竟以此而被斥逐出南宋王朝。後來的種種事事證實,金朝使節到南宋,要求全部送還北方人,恰與秦檜“北人歸北”的主張是非常吻合的,有識之士進一步認識到這正是秦檜與金人合謀的結果,秦檜的麵目又被看清楚了一些。

秦檜投降賣國的主張一時間變得很難實現,隻能忍受著暫時的障礙,靜觀宋金政治風雲的變幻,找機會東山再起。紹興五年(1135年)粘罕死,撻懶得勢。紹興八年(1138年),趙構又起用秦檜為相,吏部大臣晏敦複憂慮地說秦檜是“奸人相”。但是由於撻懶是秦檜的老主子了,這個老主子是主張用誘降議和的策略來促使趙構上鉤的。

秦檜看到了宋金的形勢在不斷地向自己推行乞和求降政策的方向發展,認為有機可乘。於是在宋金談判之前,以女真貴族代理人的威勢,一而再再而三地對趙構進行反複的試探,目的是為了增強其求和的信心,堅定投降的立場。南宋大臣在見過趙構之後,隻有秦檜留下麵奏,秦檜說:“臣僚們對議和畏首畏尾,首鼠兩端,這就不能夠決斷大事。如果陛下決心想講和,請專與我討論,不要允許群臣幹預。”趙構說:“我隻委派你主持。”秦檜說:“我恐怕有不方便之處,希望陛下認真考慮三天,容許我向您另作報告。”

過了幾天,秦檜又留在趙構身邊奏起朝事,趙構想講和的思想已經非常堅定了,但秦檜還覺得沒有到時機,於是說:“我恐怕別的方麵還有不方便,想請陛下再認真考慮三天,容我向您另作報告。”趙構說:“好吧!”

又過了幾天,秦檜就像以前一樣,一個人留在趙構身邊奏事,他清楚地掌握了趙構確實堅定不移地要講和了,於是便拿出早已擬定好的求和書,還聲稱不許群臣幹預此事。

紹興九年(1139年),秦檜不顧趙鼎、胡銓、韓世忠、張浚、王庶、嶽飛、李綱等多臣子的反對議和的上書,簽訂了第一個宋金的和約。趙構膽小怕事,裝病躲到了宮中,由秦檜代行皇帝職權,跪拜在金使麵前,簽字畫押,從此以後,秦檜在朝廷中的身價就大大提高了,宋金戰和問題也開始由他左右。

《宋史·秦檜傳》上說:“始,朝廷雖數遣使,但且守且和,而專與金人解仇議和,實自檜始。”基本上是符合真實情況的,從高宗即位到紹興八年秦檜再相,十一年間,南宋朝廷大體上做了四件事:第一,養練士卒,形成一支可與金人抗衡的軍事力量;第二,安集流民,恢複生產,涵養支撐政權的財力;第三,統一內部,平定靖康以後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麵(包括鎮壓農民起義),形成一個比較穩固的後方;第四,建立各種典章製度,使遭受戰爭破壞的社會秩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

就高宗當時的情況來看,是經常動搖於和、戰之間的。靖康以後,群雄割據,義軍蜂起,如果高宗專意求和、乞降,誰願意投到他的麾下去當陪臣?然而,當時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麵,如果很快統一起來,各種政治勢力也可以很快聚合在一起,說明高宗還沒有把“抗金恢複”的旗幟完全的丟掉,還有一定的號召力。建炎年間,南宋政權立足未穩,金人必欲消滅而後已,高宗有心乞和而不可得。建炎三年,高宗被金人從揚州一直追到明州,追到海上。建炎四年,金軍從江南退出,高宗從溫州回到越州,再回到杭州,南宋政權才逐漸立住腳跟,先後出任宰相的呂頤浩、趙鼎、張浚等人,都是立足於守與戰的。雖多次遣使通和,大體上都是從策略上考慮的,當然秦檜除外,按照呂頤浩的說法是“貽書以驕之”,“示弱以給之”,“出其不意,乘時北伐”。紹興二年,呂頤浩請求興師北伐,紹興四年趙鼎請求禦駕親征,紹興七年張浚請求高宗駐蹕建康,高宗盡管不是很堅定,但終究還是同意了。

高宗專意乞和,是紹興八年秦檜再相以後的事,就像朱熹所曾指出的那樣:“秦檜之罪所以上通於天,萬死而不足以贖買,正以其始則唱邪謀以誤國,中則挾虜勢以要君……而末流之弊,遺君後親,至於如此之極也。”(《戊午讜議序》)

秦檜“始唱邪謀”,從他代徽宗上書完顏宗翰算起,在那封書中明確表示“世世臣屬,年年進貢”,也因此深得宗翰的寵信,宗翰把他推薦給了金太宗,金太宗又把他賜給完顏昌。南歸以後,初見高宗,“南自南,北自北”之議,進呈了代擬的乞和“國書”,這份“國書”後來改用劉光世名義發出,高宗因許以“忠樸過人”。但其實此時南宋的軍事力量正在慢慢加強,主戰派在朝中還是占有非常重要的政治地位的,金廷掌權的宗翰一派,還是不願放棄消滅南宋的政治策劃,高宗也在動搖和戰之間不斷的徘徊,所以,這一階段持續的時間是比較長的。直到完顏宗翰死後,完顏宗磐、完顏昌掌握了金國的大權,對南宋采取了誘降政策,秦檜東山再起,主戰派在自相傾軋中內外受挫,高宗才逐步轉向專意乞和。

秦檜是在趙構委托他充當對金投降的全權代表之後,才開始進入朱熹所說“中則挾虜勢以要君”階段的。進入這個階段後,朝廷幾乎所有重大的舉措,決定權全都取決於秦檜,高宗幾乎不可能獨立作出任何一個決策。秦檜在南宋王朝中所處的地位,不是居於皇帝趙構之下,而是能夠玩弄趙構於股掌之上,是趙構必須仰承他的鼻息的一個人物了。

秦檜,當人們提起的時候總是罵聲連連,和珅充其量隻是因為貪,並沒有做太多對國家和人民不利的事情,求和的時候是功臣,求和以後是罪人,一條路錯了,就必須走下去,這恐怕就是秦檜最終成為千古罪人的原因吧。秦檜一度也曾經是一個有氣節的人,讓金人佩服的人物,可惜後來成了漢奸,於是就這樣背上了生生世世的罵名。一個書法精湛有文學功底的大宋宰相,實實丟了中國文人的氣節。在國家生死攸關時,濫用職權,蒙蔽主上,自私自利之心讓人駭人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