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沒有經過化繭為蝶的痛楚,哪來春光明媚裏翩翩起舞的美麗?天道酬勤是永恒不變的真理。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會更容易贏得成功的青睞。先天的聰慧並不是我們獲得成功的必然保證。隻有在綠意盎然的春天播下辛勤的種子,用汗水澆灌,勤奮除草,堅持施肥,才會有一個金燦燦的秋天等待著我們去收獲![HT]
“赤腳大仙”貝基拉
漫長的馬拉鬆賽程,是他輝煌的開始。在跑道上,他一直向前。在生活中,他沒有停步。麵對一次次的困難、磨礪,他沒有屈服,而是更加增強了他的鬥誌。他不僅是賽場內的英雄。在賽場外,他也用他的一舉一動,向我們證明了人類不息的奮鬥精神。
1932年9月17日,阿貝貝·貝基拉在埃塞俄比亞一個偏僻的山村裏出生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個看上去有些瘦弱的小家夥,會在20多年後讓外界對自己祖國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由貧窮變為長跑。
1960年8月25日,第17屆奧運會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當時,美國是當仁不讓的田徑第一大國,而埃塞俄比亞還未能實現奧運金牌零的突破,貝基拉更是無名小卒。當他以2小時15分16秒2的成績為埃塞俄比亞贏得有史以來第一枚奧運會金牌,並打破馬拉鬆項目的奧運會紀錄時,蜂擁而至的記者把他團團圍住,不顧貝基拉的疲憊向他表示祝賀,提出各種問題,同時好奇地望著他那雙瘦長有力的赤足。是的,42195公裏的漫長征程,貝基拉居然沒有穿鞋!第二天,“赤腳大仙”成為全球報紙上最熱門的新聞。
“貝基拉”,埃塞俄比亞文的意思是“小花”,但貝基拉童年的生活並不像鮮花那樣美麗,而是在饑餓和貧窮中度過的。由於家境貧寒,10歲的時候,他就成了牧童,經常趕著羊群到幾十公裏遠的地方放羊。為了尋找新的草地,他不得不越過一座座山峰,爬過一道道陡峭的山崖,在荒無人煙、雲霧繚繞的山中穿行。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這是很艱苦的。
直到1956年,24歲的貝基拉才開始了正規的長跑訓練,沒過多久便成為一名馬拉鬆運動員。貝基拉的成功,為所有的非洲運動員樹立了榜樣。默默無聞的非洲長跑運動,自貝基拉之後蓬勃發展,並在世界田壇占有重要地位。阿貝貝·貝基拉一夜間成了明星。但是勝利沒有衝昏冠軍的頭腦,鮮花沒有陶醉冠軍的心靈,貝基拉訓練更加刻苦了。
1964年第18屆東京奧運會轉眼即至,貝基拉作為旗手率領埃塞俄比亞體育代表團入場,這對他而言,是一份莫大的榮譽。10月21日下午1點,來自35個國家的68名馬拉鬆選手從東京國立體育場起跑。“赤腳大仙”不再赤腳,他穿上了一雙跑鞋,但速度一如既往地令人驚歎,2小時12分11秒2,貝基拉再破奧運會紀錄,並開創了蟬聯馬拉鬆冠軍的先例。
墨西哥奧運會後,不幸的事情發生了。貝基拉在車禍中受了重傷,雖經多方醫治,但仍癱瘓了。可是他並沒有灰心,他熱切希望自己恢複健康。他說:“我是一個運動員,我相信,自己會有一天能站起來。這需要鬥爭。沒有勇氣鬥爭的人,就不可能贏得勝利,而勝利,這是生命的全部意義。”當貝基拉知道自己無法痊愈時,沉重的打擊並沒有使他絕望,不能跑了,就練習射箭。1971年他坐在輪椅上參加了在挪威奧斯陸舉行的世界殘疾人運動會射箭比賽,並取得了好成績。1972年,他不顧身殘的不便,不畏山高路遠,遠渡重洋來到慕尼黑參加了第20屆奧運會。他的意誌和行動使人們深受感動。[HT]
在阿貝貝·貝基拉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強不息的奧林匹克精神。他的一生都在和困難磨難作鬥爭,麵對它們,他沒有退縮,而是奮起反抗。麵對自己的不幸,屈服於命運、自卑於命運,這樣的人隻能永遠躲在自己的不幸中哀歎,不會有站起來的勇氣,更不會取得成功。在前進的道路上,遇到什麼樣的環境並不在我們自己的掌控之中,就像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一樣。但是,如何麵對那些成長道路上的艱難挫折,則完全取決於我們自身。命運從來都掌握在自己手中,隻要我們把付出的汗水灑在追夢的旅程中,相信我們就會迎來一個輝煌的明天。
故事鏈接
阿貝貝·貝基拉,這位樂觀、頑強的鬥士終未能從死神的魔掌中贏得生命。在41歲那年,他因腦溢血過早地離開了人世。1973年10月,人們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參加葬禮的人數達7萬之多,這是世界上參加體育明星追悼會人數最多的一次,表明了埃塞俄比亞人民對他的深切懷念和崇高敬意。
鄧亞萍:沒有不可能
著名的乒乓球運動員鄧亞萍身材矮小,但她憑借自己的淩厲球風,叱吒世界乒壇,讓許多高大的球員望其生畏。她永遠充滿鬥誌,讓所有的不可能消失遁形。她是中國乒壇的驕傲,她是世界乒壇的傳奇。然而她的乒乓球之路並非平坦順暢,而是一條充滿了艱辛的跋涉之路。
鄧亞萍從小就有一股練球的癡迷勁頭,並把當上一名優秀的乒乓球運動員作為自己一生的理想。身為乒乓球教練的父親對此也十分欣慰。他給鄧亞萍製訂了一個係統的訓練計劃。在父親的訓練下,鄧亞萍技藝超群,小小年紀就打敗了很多成人對手。
由於鄧亞萍的身材不高,因此在體能訓練時,往往不如其他身材高大的運動員。在一次訓練跑步課上,身材矮小的鄧亞萍拚命追趕,仍然不能按時跑完3000米,教練鐵青著臉,二話沒說,命令小亞萍再跑一圈。不合格,命令再跑……小亞萍的倔勁兒上來了,一言不發地跑著。
教練看著大口大口喘氣、腳都抬不起來的小亞萍,心裏有點兒不忍,才命令她停下來,但又不肯輕饒她,就用罰款5角的辦法以示懲罰,並明確告訴小亞萍,什麼時候合格,什麼時候來領罰款。
小亞萍沒有氣餒,她知道教練的用心良苦,也知道自己的不足,要打好球,就要有比別人更強的體力,能更靈活地跑動。同時,小亞萍深信在自己的努力下,一定能夠做到這一點。
在操場上她不停地練習,不跑完、不達標誓不罷休。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訓練,她終於戰勝了自己的弱點,在規定時間內跑完3000米。
後來,為了進一步挖掘鄧亞萍的打球潛力,父親帶著鄧亞萍來到鄭州市乒乓球隊。教練李風朝毅然決定收下這個除個子不高之外,其他方麵都有明顯優勢的小姑娘。鄧亞萍非常珍惜這次可以實現自己理想的來之不易的機會,開始了艱苦的訓練。她從來不因為個子矮小而減少自己的訓練量和訓練強度。她相信別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也一定能做到,而且還能做得更好。隻要堅持到底,一定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她堅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可能”。
鄧亞萍用她的刻苦努力擊敗了常人眼中一次次的“不可能”。在球場上,她所向披靡,她成了中國乃至世界上至今最棒的乒乓球運動員。[HT]
在成長前進的路途中有很多困難,但是隻要我們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就能戰勝它們,就沒有“不可能”。鄧亞萍的故事生動地說明:打乒乓球時高個子占優勢,但是個子矮不意味著不能打好。隻要你付出足夠多的努力去改變自己的劣勢,沒有什麼不可能。堅定自己的理想,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理想這盞指路明燈就會引導我們從平凡走向傑出。
忍耐和堅持是痛苦的,但它會給你帶來好處。成功總有一天會出現在你的麵前。也許前方因為困難和挫折而一路黑暗,但勇敢和堅強依然會為你點亮一盞心燈,它不斷地在向你召喚,帶給你前進的信心。
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事情都是如此,隻要你有毅力,肯付出辛勤的汗水,就能扭轉不利的局麵,讓這個世界上的“不可能”消失。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不要因為它的麵前有太多的阻隔,就望而卻步,隻要我們勇敢地邁出第一步,頑強地堅持下去,就能把所有的“不可能”踩在腳下。
故事鏈接
鄧亞萍和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薩馬蘭奇之間有一段世人皆知的忘年交情。薩馬蘭奇非常欣賞鄧亞萍,在世界體壇傳為佳話。在亞特蘭大奧運會上,專門安排為鄧亞萍頒獎的這位西班牙老人在頒獎後,又輕輕地拍了一下鄧亞萍的臉,這一畫麵永遠定格在了世人的心中。薩馬蘭奇還為鄧亞萍出版的英文書《從小腳女人到奧運會冠軍》親自作序。他在序中說,鄧亞萍“通過這幾年的學習找到了打開世界大門的鑰匙”。
劉翔:中國有我,亞洲有我
人們不會忘記他,不僅因為他是奧運冠軍,也不僅因為他“中國有我,亞洲有我”的呐喊。2004年的雅典,夜色中,一個黃皮膚的男子站在了110米欄的起跑線上。無數的閃光燈聚焦在那張年輕英俊的臉上——中國的劉翔。在黑色人種統治的短跑田徑領域,是他創造了12秒91的輝煌。
2004年的雅典,劉翔站在了奧運會短距離田徑賽決賽的起跑線上。這是一個曆史性的時刻,因為在100多年的奧運會曆史上,他是站在那裏的第一個中國人。
在他的前麵,橘紅色的跑道仿佛燃燒起了澎湃的激情,那裏承載著中國體育的光榮與夢想,也留下了中國體育的恥辱與無奈。而在他的身後,是教練信任和期待的目光,是全國人民熱切的盼望和祝福。
比賽就要開始,劉翔始終注視著跑道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