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揣篇第七(1)(3 / 3)

楚王一聽,欣然應允,即請鄭袖和南後出來陪酒。張儀仔細地瞧了瞧她們,突然向楚王施禮說:“我對大王犯了死罪,請求寬恕。”

楚王不解地問:“這是何故啊!”張儀叩頭說:“臣前日說要為大王物色美女,可是見了南後和鄭袖,我才知道她們是天下最美的了,臣真是自不量力。”

楚王一聽,大笑:“是啊,是啊,我也覺得她們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子。”南後和鄭妃也歡喜得抿嘴而笑,待張儀退下後,又私下賞賜許多錢財相謝。

就這樣,張儀既摸透了楚王的心思,也揣摩透了鄭袖和南後的心理,成功地使自己擺脫了困境。

要離的擊劍術

善於隱蔽自己的用心、目的、實力,向對手製造假象,使對手產生錯覺,輕視自己,為自己突發製服對手造成有利的局勢,是“隱己成事術”的主要技巧之一。

春秋時,吳國名將伍子胥的摯友要離雖又矮又瘦小,卻是個所向無敵的擊劍能手。他與別人比劍時總是采取守勢,不先主動進攻,而是等對手發動進攻,劍鋒快要刺中他而難以變招時,才靈活地躲過,而突施襲擊,刺中對手。

伍子胥曾向他請教原因,他說:“我與對手擊劍時,先取守勢,對方認為我無能,而使他產生驕傲輕敵之心。而後我再露出空檔,給對方以可乘之機,來勾起他取勝的貪心。當他急於求成向我攻擊而疏忽防守之時,我再乘虛而入,突發襲擊,當然就能夠取勝了。”

這裏雖是講解劍術,卻是對“隱己成事術”的最好解說。使用此術的關鍵就是隱蔽自己,製造假象,迷惑對方,引誘對方上當中圈套,而被施術者擊敗,使施術者達到目的。

1805年,拿破侖同第三反同盟作戰時,曾成功地使用過此術。

他指揮法軍乘勝追擊俄軍到奧爾莫烏茨時,俄皇亞曆山大的近衛和增援部隊趕到了。這時,俄軍倉皇逃命,人困馬乏;增援部隊長途奔馳,亦未恢複元氣。而法軍卻乘勝追擊,士氣高昂。形勢對俄軍仍舊不利。但亞曆山大卻看錯了形勢,意欲與法軍決戰。拿破侖為堅定俄皇決戰的決心,使用起“隱己成事術”來:他突然下令全軍停止追擊,撤回前哨部隊,並向俄軍求和,派代表與俄方談判。

他把自己的實力隱藏起來,裝扮成驚慌失措、軟弱無能之貌,使俄皇認為他懼怕決戰,從而下定了決戰之心,認為目前是消滅法軍的最佳時機,指揮他的軍隊向法軍發起總攻,結果中了拿破侖的圈套,被打得落花流水。

密謀未發布已被人知曉

齊桓公與管仲謀劃攻打莒國,謀劃的事尚未公布就被國人知道了,桓公感到很奇怪,問這是什麼原因呢?管仲說:“國內一定有聰明的人。”桓公說:“那天說話時有一個向上張望的服役的人,我料想大概就是這個人吧!”於是就命令那天服役的人再來服役,不許別人替代。

過了一會兒,那天服役的名叫東郭牙的人來了。管仲說:“這個人一定是那個把消息傳出去的人了。”於是就派禮賓官員領他上來,管仲和他分賓主在台階上站定。管仲說:“傳播攻打莒國消息的人是你吧?”東郭牙說:“是的。”管仲說:“我沒有說過攻打莒國的話,你為什麼要傳播攻打莒國的消息呢?”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善於謀劃,小人善於揣測,我是私下裏揣測出來的。”管仲說:“你根據什麼揣測出來的?”東郭牙回答說:“我聽說君子有三種神色,麵露喜悅之色,這是欣賞鍾鼓等樂器時的神色;麵帶清冷安靜之色,這是居喪時的神色;怒氣衝衝,手足揮動,這是用兵打仗時的神色。那天我望見您在台上怒氣衝衝,手足揮動,這是用兵打仗的神色,您的嘴閉上了,沒有張開,這表明您說的是“莒”,您舉起胳膊指點的方向,正是莒國。我私下考慮,諸侯當中不肯歸順齊國的,大概隻有莒國吧,因此我就傳播了攻打莒國的消息。”

揣術講測深揣情,在通常情況下,根據對方外在舉止行貌的變化去揣測他內在隱藏的真情實意。你看,東郭牙不正是這樣嗎?他對揣術是很精通的,並善於在實際中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