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本篇講述的是如何揣摩人的心意,從對方表現出來的情況去了解他所掩飾的一麵。
揣情有兩個方麵,一個是了解世情,就是衡量整個社會的形勢,了解對方所處國家國力的強弱和這個國家與其他國家的對比情況;二是具體探知對方的實際情況,了解其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了解了世情和“人情”,就得到了第一手的資料,就可以製定出具體的切實可行的遊說之策。
那麼如何才能做好“揣情”這個至關重要的遊說環節呢?《鬼穀子》強調了兩方麵的內容:一是要充分認識到揣情過程的艱巨性和複雜性,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包括知識修養的養成和性格的曆練),提高觀察事物的能力和預知能力,堅持不懈,多法並用,最後揣得真情,摸清對方底細。二是要善於把握時機,對方高興時眉飛色舞,最易得意忘形,露出馬腳,而揣情者就要投其所好,令對方高興,就能使對方在不經意中透出真情;對方恐懼時,內心恐慌,語無倫次,也會忘記掩飾自己,而揣情者就要設法探得對方害怕什麼,給他以恫嚇、威懾,從而使他在極度緊張中透出真情。
有了切實可行的遊說之策,把握住了遊說的時機,還要有具體的揣情方法,要眼耳並用,從對方的言辭中,從對方的表情變化上,細細揣摩,加以思考,同時要在談話過程中注意誘導和試探,使對方表現朝著自己需要的方向深入。
本篇隱含了決策前要了解世情和“人情”的“量權揣勢術”,做事情要善於籌劃,在神不知鬼不覺中加以實施的“隱已成事術”,等等。
【案例】
揣情之術的運用是非常廣泛的,無論在政治鬥爭、軍事對抗或是外交斡旋中,都需揣測對方心理與實情,作出正確的判斷。孫子所雲“知已知彼”與《鬼穀子》揣術有異曲同工之妙。
張儀戲楚王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有善於運用揣術的謀略家出現,其中張儀可以說是運用得爐火純青。
張儀剛出道時,還不知名,由於家境不富裕,極想遊說各王侯,撈得一官半職,借機發達。他第一站到了郢都,向楚王遞上了自己的名帖,要求進見。楚王對張儀十分冷淡,接見張儀後也未有所表示。張儀小住幾日,心中十分惱火,而且盤纏也用完,手頭十分拮據。他決意要戲弄楚王,於是胸有成竹再次求見。
張儀又受到楚王召見,當時楚王一邊接見張儀,一邊左擁美人南後,右擁美人鄭袖。張儀知道楚王十分好色,而且南後、鄭袖正十分得寵,於是說:“我在楚國也停留了一段日子,一直沒有什麼成就。如果大王沒有用得著我的地方,我想到三晉去看看。”
楚王說:“那麼先生請便。”
張儀說:“大王對三晉之地有何需求嗎?”
楚王說:“在我們楚地,黃金、美玉、珍珠,各種珍寶都有,寡人還要三晉的什麼呢?”
張儀說:“那麼,大王難道不喜歡美女嗎?”
楚王一聽,精神大振,問道:“三晉的美女如何呢?”
張儀回答說:“中原各國的美女,膚白貌美,豔麗動人,宛若仙女下凡。”
楚王感歎說:“那我真想弄來看看。”於是命令手下賞給張儀許多金銀財寶,請他到三晉之地物色幾個漂亮女子來。
張儀收到了許多珍寶,並不急於起程,而是繼續施展他的計策。果然如他所料,不久南後派人來為張儀送行,並奉送金帛珠玉給他路上使用,鄭袖也派人給張儀送來黃金千斤,並捎話請張儀多住一段時間再走。南後和鄭袖如此盛情,正是擔心在中原之地物色到漂亮女子,影響她們受寵的地位。就這樣,張儀不僅得到楚王賞賜,也得到南後、鄭袖的大量財寶,解除了困境。
過了幾天,張儀又假意去向楚王辭行,對楚王說:“我馬上要離開楚地,感謝您的厚待。”楚王說:“哪裏,我還要拜托您多物色幾名美女哩。”楚王於是設宴為張儀餞行。張儀請求說:“能否鬥膽請楚王所寵愛的人來一同飲酒助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