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加速創新,促進企業內、外部變化;兼並收購,讓“你”從小到大。
麥道“嫁給”波音
引回:婚姻的美滿看。方的自願程度。作為世界上第三大航空製造公司麥道夫“嫁給”美國波音是出於自願,還是其被迫的呢?
1996年12月15日,美國波音飛機公司宣布兼並美國麥道飛機公司一消息傳來,業界甚為震驚!波音何以“娶”了麥道?或者說,麥道為何願意“嫁”給波音?這是一樁“美滿婚姻”嗎?
麥道總經理無奈宣布:“麥道作為一家獨立的公司,已經無法繼續生存”。麥道開始考慮放棄“戶口本”了。
在圈外人看來,麥道並無理由放棄“戶口本”。1994年,麥道資產122億美元,雇員657600人,銷售額132億美元。1996年,麥道在與其他客機的競爭中收獲甚豐。這樣一家曆史悠久、實力強大的盈利公司,不能作為獨立公司繼續生存,願意被波音兼並,豈不怪哉?
然而,麥道的決策者和飛機製造業的分析家們卻有另外一番考慮。他們認為:
l,就民用客機而言,今後,由一家公司提供從100座到500座的完整客機係列,包括統一的電子操作係統,可以大大節約航空公司培訓、維修和配件的成本。如今,波音用50億美元開發出550座“伽長型”747。空中客車用80—100億美元開發550座A330。麥道自己的大氣機隻有440座,盡管眼下仍舊盈利,日後還是難以占領市場。
2,在軍用飛機方麵,麥道過去一直是龍頭老大。1994年,美國馬丁·瑪瑞塔與洛克希德合並,組成洛克希洛一馬丁,與麥道展開競爭。1996年,洛克希德一馬丁又用91億美元,吞並了勞苦。“三合一”的年銷售額達300億美元,為麥道的兩倍,新一代戰機——“聯合殲擊機”,作為美國空軍、海軍和海軍陸戰隊以及英國海軍的主要裝備,將有3000架訂貨。麥道雖然全力以赴,誌在必得,結果卻被五角大樓淘汰出局。對麥道而言,這不僅是一次重大商業機會喪失,而且意味著麥道將無力保持軍用飛機技術上的先進地位。
總體上看,麥道的民用機、軍用機的技術能力皆跟不上其他幾個主要競爭對手,要想繼續獨立生存,就十分困難了。於是,麥道選擇了“上上策”一一嫁給波音。
在正常情況下,“嫁娶”本身是雙方自願的。若非波音願意,則麥道必然是“閨秀”難“嫁”。那麼,波音為什麼願意娶個“半老徐娘”的麥道?
1,波音需要更多的技術員工和生產能力。按波音總經理的說法,飛機製造工業在成長,波音需要更多的技術員工和生產能力。1996年是波音和空中客車6年來訂貨最多的一年。1996年,波音共得645架訂貨,價值470億美元。波音訂貨曆史最高年為1989年的683架。1996年,空中客車得309架訂貨,幾乎是1995年106架的三倍,空中客車訂貨曆史最高年為1990年的404架。目前,波音平均每月生產8,5架737。1997年1月要達到每月10架。第四季度要達到21架。兼並麥道,明顯有助於波音擴大生產和新機型的研製。目前,已有200多名麥道生產MD-11的工程師接到通知,從加州搬到西雅圖,為加長型波音747工作。
2,波音需要“強身”,以與空中客車竟爭。波音兼並麥道之後,空中客車成了波音唯一的競爭對手。早在1970年,英、法、德、西班牙4國政府用各自的航空製造企業跨國組成空中客車公司。當時,以波音為首的美國公司。占領世界市場的90%。歐洲任何一國的航空製造企業,都無法與之抗衡。為此跨國聯合是唯一的出路。從那時起,不算種種秘密補貼、固定補貼和免稅優惠,隻開發機型一項,空中客車即直接得到政府100~200億美元的補貼。經過25年努力,到1995年,7個機型1300架空中客車在天空翱翔,市場份額從零成長到30%。1994年,空中客車的訂貨首次超過波音,占市場份額的48%(波音為46%),嚴然成長為與波音旗鼓相當的競爭對手。
波音是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公司,1993年排名全球40位。波音、麥道聯姻,對波音,對麥道,帶來了那些利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