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風中殘葉(1 / 2)

籍貫,荊南市;文化,高中;政治麵貌,共青團員;家庭住址,江蘇省荊南市建業區馬府街三號院5幢306室;在家庭成員一欄裏麵,赫然寫著兩個人的名字,父親,卞文清,荊南學院曆史係教授;政治麵貌,民進黨員;母親,陳穎,荊南市天妃宮中學教師;政治麵貌,中共黨員。

在社會關係一檔,隻寫著一個字:“無”。

現在來看卞寄秋的突然消失,恐怕和卞寄秋既無伯叔,又無舅姨有關。難怪很少有人到田家堡來看望卞寄秋。

“歐陽科長,在這份檔案資料中,沒有卞寄秋回城的記錄。如果回城的話,我們會在備注一欄裏麵寫上她的去向。”

朱主任此話一出,歐陽平的神色立刻凝重起來。

歐陽平從劉同誌的手中接過檔案夾,翻了前麵幾張,果然,在備注欄內,都有分配去向。

“朱主任,知青回城,你們這裏都有記錄嗎?”

“絕大部分有記錄。”

“絕大部分有記錄?這話怎麼講?”

“絕大部分的名額是通過我們知青辦分配下去的。有些知青是直接從市裏麵弄到名額的,還有少數人是從招工單位拿到名額的。直接從市裏和單位拿到名額,我們是不知道的。”

“他們的檔案材料不是在那麼知青辦嗎?”

“現在檔案管理很混亂,招工單位隻要查看一下他們插隊之前的戶口薄,再填一份表格就行了,我們這裏的檔案資料可有可無。”

接下來,小劉又找出了林靜的檔案資料。

歐陽平將有關內容記在筆記本上:1,林靜的招供單位,荊南市總工會。

2,林振華,荊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3,唐潔,軍區總醫院幹部病區,護士長。

告別朱主任之後,三個人到去公安局找到了水隊長,然後去了荊南學院。

荊南學院一片寂靜,放眼望去,隻能看不到一個人,映入眼簾的盡是橫七豎八的標語和橫幅。凡是經曆過那場空前浩劫的人都知道,那正是文化大革命最瘋狂的年代,工人不安心生產,學生也無心上課,知識分子成了臭老九,到處在武鬥,社會秩序遭到嚴重破壞。

三個人在傳達室等了半個小時,才等來一個六十多歲的老頭子,傳達室的門上貼著一張紙條:“有事外出,稍等片刻。”

“你們找誰?”

“老人家,我們想找一下學院的領導。”

“找學院的領導?領導都被打倒了——有的在家反省,有的發配到幹校勞動改造去了。”

文化大革命確實有許多創新,它將封建社會的流放發配製度發展到了極致,封建社會將官吏流放到蠻荒無人之地,它將所謂的“走資派”流放到農村,並且美其名曰“幹校”;封建社會將罪犯發配到邊遠地區去服刑,它將知識分子打發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不花一分錢,請貧下中農當教師,這是多麼聰明的做法啊!

“那麼,現在學校誰負責?”

“工宣隊。”

在學校的大門口,就有一幅非常醒目的橫幅,上麵寫著這樣一行大字:“工人階級必須領導一切!”

要想知道卞教授的情況,找工宣隊肯定不行的:“師傅,我們想找學院原來的領導。”

“你們可以去找寧副院長——寧副院長的家在馬府街5號院——出校門,朝右拐,走五六分鍾就到了。具體門牌號碼,我不知道,你們可以問人。在不在家,很難說,聽說他身體不好,我已經有兩三個月沒有見到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