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酗酒者手中拿走酒杯可能是最不受歡迎的事情。喝多的人從來不會承認自己已經醉了。即使當資本市場上泡沫已經泛濫的時候,投資者仍然個個熱情高漲。關於股市泡沫的一個高論是:股市如同啤酒,沒有泡沫就不像啤酒了。
的確,從曆史經驗來看,有很多次泡沫最終都留下了寶貴的商業基礎設施,帶動了新行業的迅猛發展。在南北戰爭之後,美國掀起了建設鐵路的熱潮。在19世紀80年代,美國一共建造了7萬多英裏的鐵路。一個接一個的鐵路公司感染了瘋狂的情緒,但由於負債太多、競相降價,這些公司紛紛遇到虧損的壓力。最終,大約有1/4的鐵路公司都宣告破產。然而,正是由於鐵路泡沫,給美國留下了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的鐵路體係,統一的國內市場出現了,運輸價格大幅度下降。正是由於有了鐵路,才出現了像Sears這樣的郵購零售公司,而可口可樂這樣的普通消費品公司才得以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
20世紀末,網景的上市帶來了互聯網泡沫。網景給投資者展示了一個美好的前景:凡是在現實世界中能夠找到的需求,在網絡上都可以複製。大家過去在超市買東西,以後就可以到網上商店買東西,過去在書店買書,以後就可以到amazon.com上買書,甚至像交友這樣的社交活動,都可以在網上實現。與此同時,由於當時的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在90年代後期不斷降低利率,市場上的資金充足,導致風險資本的規模不斷膨脹。這些資本開始湧入矽穀。從1998年底到2000年初,互聯網公司的股票平均上漲了5倍之多。但是到了1999年,很多網絡公司的業績仍然很不理想。市場上的懷疑和恐慌情緒逐漸醞釀。2000年3月,網絡泡沫終於破滅。納斯達克指數從5049點一路跌落到1139點。網絡股的繁榮導致光纖電纜公司的過度投資,在5-6年的時間內,一共有大約1萬億美元的投資用於鋪設各種光纜。當盲目投資的通訊公司破產後,銀行通常會把它們接管過來,把原來1美元鋪設的光纜以10美分的價格出售給新公司。光纖“高速公路”創造了一個更加完整的全球商業網絡,新一代的網絡企業蓬勃興起,同時,服務型和知識型工作也可以很方便地轉移到低成本國家,這才出現了蔚為浪潮的“離岸生產”和“外包”趨勢。
但是,泡沫不一定總會帶來新技術和新產業的發展。在中國的股票市場上,泡沫崩潰之後,我們隻看到居民財富灰飛煙滅,企業虧損水落石出,銀行的不良資產急劇增長。為什麼泡沫四散之後,我們找不到啤酒呢?
美國的股市泡沫之所以會帶動大規模的創新,是因為每次泡沫的出現,都是因為出現了讓人有無限遐想空間的巨大投資機會。股市泡沫使新技術倍受追捧,可以大舉籌資,突破資金的瓶頸。泡沫崩潰之後,資本市場上出現了重新洗牌,盲目跟風的投資者血本無歸,被清理出場,但新的基礎設施卻留了下來。中國的牛市卻從來不是由於地平線上出現了新技術的曙光。以這輪牛市為例,2005年股市開始上漲,是因為當時股價被嚴重低估,價值重估帶動了股市回暖。但是到2006年和2007年,股市的上漲是因為市場上流動性過剩。由於中國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係、公共衛生和公共教育體係,因此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居高不下。這部分儲蓄過去大多存放在銀行存款賬戶上。2007年之後,通貨膨脹黑雲壓城。盡管央行為了遏製通貨膨脹頻頻提高利率,但遺憾的是,存款利率的提高始終跑不過通貨膨脹。為了不讓辛辛苦苦的積蓄縮水貶值,越來越多的錢從銀行存款搬家,流入股市和樓市。流動性已經過剩,但是落後的金融體係能夠為居民提供的投資機會卻奇缺,山洪滾滾而來,河道卻狹窄淺薄,自然泛濫成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