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是生命的脊梁
在英國倫敦,有一位名叫斯爾曼的殘疾青年。他的一條腿患上了慢性肌肉萎縮症,走路十分困難。可他憑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毅力,創造了一個又一個令世人矚目的壯舉:
19歲時,他登上了乞力馬紮羅山;
21歲時,他登上了阿爾卑斯山;
22歲時,他登上了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瑪峰;
28歲時,他完成了世界著名高山的全部登山計劃……
然而,就在他28歲這年的秋天,就在他登山運動達到了巔峰狀態的時刻,卻突然地在自己的寓所裏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
知情人解釋說,在他11歲那年,他的父母在攀登乞力馬紮羅山時,因遭遇雪崩而不幸雙雙遇難。父母臨行前,給年幼的斯爾曼留下一份遺囑,希望他能像父母一樣,登上一座又一座世界著名的高山。他把父母的遺囑作為自己人生的奮鬥目標。當他實現了全部目標之後,竟然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奈與絕望。
人們在自殺現場,看到了斯爾曼留下的痛苦遺言:“這些年來,作為一個殘疾人創造了那麼多征服世界著名高山的壯舉,那都是因為父母的遺囑給了我生命的一種信念。如今,當我登上了那些高山之後,我感到無事可做了……”
一句話,斯爾曼是因為失去了人生的信念,而失去了人生的全部。
在美國紐約,有一位名叫亞瑟爾的年輕警察。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被歹徒的衝鋒槍射中了左眼和右膝蓋。4個月之後,當他從醫院裏走出來的時候,已經由一個英俊的小夥子變成了一個又瞎又跛的殘疾人。
紐約市政府和其他一些組織,授予他許多勳章和錦旗。記者關切地問他:“您以後將如何麵對自己的命運呢?”
他說:“我隻知道那個歹徒還沒有被緝拿歸案。”
交談時,人們在他那完好的眼睛裏,看到了一種憤怒的光芒。從此以後,他不顧別人的勸阻,多次參加追捕歹徒的行動。
法網恢恢,疏而不漏。9年後,那個歹徒被抓獲。他在追捕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成為了英雄,許多媒體稱他是“最堅強、最勇敢的人”。
然而,半年之後,他卻在自己的臥室裏自殺了。
功成名就的他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呢?
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他之所以自殺的真正原因:“這些年來,讓我堅持活下去的就是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的信念……現在,傷害我的凶手已經被判刑了,我的仇恨也消失了,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麵對自己的殘疾,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從斯爾曼和亞瑟爾大起大落的人生經曆,聯想到了這樣一句話:“殺人的不是逆境,而是遇到逆境時那種消沉煩躁的心情。”這是刻在英國倫敦塔監獄一間囚室石牆上的一句話,至今曆時300多年,牆上的刻痕依然清晰可見。這句話,引發了許多觀光遊客的不少感慨。
信念是生命的脊梁。一個人,如果有了堅定信念,就有了追求,就可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了不起的事情。一個人,如果沒有了信念,就沒有了追求,就沒有了明天,甚至會毀掉今天。如果說人生最大的破產是絕望,那麼人生最大的悲劇就是喪失了信念。
泰坦尼克號幸存者的奧運傳奇
看過電影《泰坦尼克號》的觀眾,也許還記得這樣的一個場麵:一個年輕小夥子為了救乘客,奮力用肩膀撞開了一個艙門。不知大難臨頭的服務員看見後,還聲稱要將這種破壞公司財產的行為上報處罰……
這並不是編導者虛構出來的,而是在泰坦尼克號海難事件中的真實情節。為救人而撞開艙門的那個年輕小夥子,就是理查德·諾利斯·威廉姆斯。
1912年4月15日的那個夜晚,對世界海運史來說,無疑是個刻骨銘心的時刻。當年21歲的威廉姆斯隨父親乘坐泰坦尼克號,回美國定居,並準備到哈佛大學學習。他們父子坐在舒適的頭等艙,品嚐著上等的紅酒。伴隨著一陣強烈的震蕩,一場突如其來的海難降臨了。他們父子迅速行動,尋找逃生之路。在危急關頭,威廉姆斯並沒有忘記幫助他人,所以發生了電影中撞開艙門的那一幕。
威廉姆斯和父親是最後幾個離開泰坦尼克號的人。在船沉沒之前,他們一起跳進冰冷的海水中。年輕的威廉姆斯拚命遊出20多米,然後用力抓住了一條救生船。但是,不管如何呼喊,他再也沒有聽到父親的應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