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國時期的曹操占了天時,因此兵多將廣,可最後還是失敗了;孫權占了地利,兵氣卻在長江;而劉備則占了人和,擁有大將關羽、張飛、趙雲和智囊諸葛亮,最終與東吳聯盟,百萬雄師,煙火飛騰,紅透長江,由此證明了“人和”的重要性。成敗即在人,而人的思想是在和,和則兩利,爭則兩傷。
西漢初年,匈奴國在首領冒頓的帶領下日益強盛,他們開始對中原周邊的地區進行燒殺搶掠。匈奴是遊牧民族,他們能騎善射,個個武藝高超,而且出沒無常,給中原地區帶來了很大的災難。
漢高祖劉邦見此情形更是焦急萬分,因為在此之前,他曾親自率大軍到西北邊陲平息戰亂,結果差點兒丟了性命,這一次匈奴又來侵犯,該如何應對?於是他召集群臣,商議對策。大臣們也知道此次不好對付,都沉默不語。這時,一向不苟言笑的劉敬上奏道:“臣認為對付匈奴,不能僅僅依靠武力。現在,臣有一個辦法,不僅能使冒頓俯首稱臣,而且能使他們世世代代都老老實實,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劉邦一聽到這話,立即來了精神:“快快講來,但說無妨。”
劉敬說:“為了人民的安康,我們不妨把公主嫁給冒頓,實行政治聯姻。這樣一來,匈奴就和我們是親戚了,公主嫁給他以後,冒頓不就是您的女婿了嗎?哪有女婿攻打老丈人的事情?他們也不會在邊疆惹是生非了。皇上,您看,您不費一兵一卒,天下就能長治久安,這是多好的事啊?”
此番話一講,劉邦有點兒不樂意了,心想:憑我大漢之尊,怎麼能把公主嫁給匈奴人,我大漢臉麵何在?
劉敬又說:“後宮不是有三千宮女嗎?您不必非得把公主嫁給他,您可以從那三千宮女裏麵挑一個收為義女,然後再以公主的身份嫁給冒頓。”劉邦聽到這話樂極了,心想:真是一個好辦法,於是認了一個義女,把他許配給冒頓。能娶到漢室的公主,冒頓當然備感榮幸,就這樣,政治聯姻的和親政策換來了西漢短暫的和平,給人民帶來了幸福。
隻有“和”才能使雙方都獲益,匈奴首領冒頓因為娶了漢室的公主而不再去侵擾中原,因此,匈奴人和中原人也免遭了戰爭之苦。後來,曆史上多次出現了這種“聯姻”的和平手段,這種以和為貴、互惠互利的政策深得人心。
和是一種心態,也是一種智慧。和能把敵人變為朋友,把對手變為夥伴。為人處世,以和為貴,方顯人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