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和則兩利,爭則兩傷(1 / 2)

和能把敵人變為朋友,把對手變為夥伴。

中國素為禮儀之邦,“禮”字其實就在於“和”,以和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品質。孟子說:“威天下不以兵之革利。”何以威天下呢?在於一個“仁”字,“仁”其實就是“和”。

和是一種品德,和是一種文化。中國漢語中的“和”字是從“龢”簡化為“咊”,再從“咊”轉化而來的,它可以解釋為多種含義:相安、諧調、平息事端。和美、和睦、和衷共濟。祥和、和平、和氣、和悅等,從這些詞語中可以看出“和”的最終目的都是使雙方受益。

民間曾流傳過一個這樣的故事。

很久以前,有個國王統領了很多土地和部落,其中的一部分部落挨著山區,每年冬天,這些村落都會受到野狼的襲擊,因此牲口損失了不少。國王很鬱悶,於是就對左右的武士說:“如果誰把野狼消滅了,我就把女兒嫁給他。”

這一年的冬天,第一個武士回來了,但是卻變成了一個殘疾人,因為在與野狼的搏鬥中,他喪失了一隻胳膊。在朝拜國王的時候,他滿身傷痕,還拎著一麻布袋子的狼眼珠子。看到這種情形,國王非常欣賞他的這種誓死不怕的勇氣,準備設宴把公主許配給他;可第二天,探馬來信,說:狼群又來了,它們在狼首領的帶領下對村民進行了殘忍的報複,不僅咬死了牲畜,還傷了不少人。國王聽後氣壞了,立即派人取消了婚事。

另一個武士在第二年回來了,和第一個武士不同的是,在朝拜國王的時候,他帶回了一個體積肥大的狼的屍體。這個武士很有計謀,他對國王說:擒賊先擒王,我將狼首領給殺死了,狼群潰散了。國王一聽,高興壞了,心想這個武士真聰明,於是下令訂婚設宴。狼群沒了首領,它們正忙於選新的首領,暫時沒去擾亂村民。可是沒想到,3天之後,狼群又來了,新的首領帶領狼群又給村民帶來了一場災難。國王很失望,取消了婚約。

第三年的冬天,第三個武士回來了,他居然帶回來兩頭活狼來朝拜國王。他對國王說:他觀察了一段時間,發現狼群是因為冬天缺少食物才去擾亂村民的。知道真相後,他便帶領村民以“趕誘餌”的方式將狼群引誘到另一座山上,那裏有很多野生動物可以幫狼群度過冬天,而且那裏還有一條不結冰的小溪,狼群即使在冬天也會喝到水。後來,狼群再也沒有擾亂過村民,村民們也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國王很欣賞第三位武士,於是很快就把美麗的公主許配給了他。武士帶回來的狼在他們夫妻倆的調養下變成了狗,再到後來,它們的後代成了人類最忠實的朋友。

我們不曾想到凶險可怕的野狼居然能聽從於人的命令,然而第三位武士做到了,他“化敵為友”的戰略是一種大智慧。在強大的敵人麵前,他想到的不是怎麼置對方於死地,而是分析狼和人的矛盾其實就是在爭奪村民們的“牲畜”。他選擇了一個非常巧妙的策略,那就是把狼引到別的山上,這樣既對狼有利,同時對村民也有利,在時間和環境都改變的情況下實現了“與狼共舞”的雙贏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