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滿足欲望的同時,適可而止才是明智之舉。
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可支配的時間很少。在無限期滿足欲望的旅途中,見好就收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性之中總是存在著貪婪的一麵,如果不及時遏止或者把握一個度,後果將是很可怕的。
一個人將大量的時間花費在“爭論一時短長”之上,每天的生活模式都是糾結於細小的數字和細節上,那麼這樣的人不會有更大的成功。浪費時間就是在浪費生命,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過分地、一味地去追逐虛榮和名利,最後也一定會走向不歸路。
懂得舍得才會擁有。人生沒有太多的如果和假設,現實生活就是現場直播。我們雖然不能在曆史的畫卷中留下濃重的一筆,但是我們可以像自然界的河流一樣,雖然無聲無息,但是卻可以源遠流長,一樣可以有大作為。
曆史中有一段“見好不收”的故事。
在《三國演義》中,劉備誓死要為關羽報仇,於是率大軍進攻東吳,一開始屢戰屢勝,後來殺紅了眼,不以大局為重,非得要“先滅吳,後滅魏”,最終被火燒連營700裏。而在同一時期,三國時代第一位皇帝——曹操之子曹丕卻比劉備聰明。
曹丕是魏朝的開國皇帝,字子桓,也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曹丕從小才華橫溢,8歲能文,建安十六年為五官中郎將、副丞相,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的幫助下開始運用各種計謀爭奪太子之位。
在曹丕登上太子之位後,他的弟弟曹植這時表現得非常好,也可謂是滿腹才華,並且在當時名滿天下,很受父親曹操的器重,曹操也因此有換太子的跡象。
曹丕心急如焚,他趕緊向自己的貼身大臣賈詡請教該如何應對,賈詡說:“希望你依然保持應有的德行與度量,隻要像一個寒士一樣兢兢業業地做好自己的事情,不違背一個兒子應有的禮數就可以了。”
曹丕覺得賈詡的話說得很有道理。
一天,當曹操掛帥親征剛要出發時,曹操耳邊傳來了曹植大聲朗讀一些歌功頌德的文章,曹操一聽就知道他是在討好他,而曹丕卻突然跪在地上哭起來,曹操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就走過來問他原因,曹丕回答:“父王年事已高,卻還要在戰場奔勞,作為兒子,我心裏非常難過,所以說不出話來。”
話剛說完,滿朝文武都被他濃濃的孝心感動了。而曹植的一番美言和這份孝心比起來確實有點華而不實。作為選擇君主的標準,良好的品德自然是首選,曹丕並沒有貪婪地想去和弟弟進行權力之爭,而是做回自己,所以他最終順理成章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在決策之時,每個人都會想到眼前的利益。如果曹丕沒有把眼光放遠,不聽取賈詡的指點而爭於一時,和曹植拚得魚死網破,最終的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最終曹丕的選擇無疑是明智的,見好就收,所以他堅持恪守一個太子應盡的本分責任,贏得大家的認可,最後獲得了帝位。
人的欲望是無止境的,如果一味地追求眼前的利益,你一定會很累。在滿足欲望的同時,見好就收才是你的明智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