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放在首位——我是怎樣改革“中國現代文學史”教學的(2 / 3)

文科學生,對於培養獨立思考能力來說,對於牢固知識基礎來說,讀與課程有關的原著是十分重要的。現代文學史上的作品和史料距離今天已有一段距離,從內容到形式對學生們都有陌生感。學生們還每每從個人的好惡出發,不喜歡讀那些今天的欣賞價值不大而當時確曾有過重大影響的作品。然而,文學史教材對這段時期的文學現象描繪得是否準確,是否深刻,必須從熟悉作品和史料入手,在閱讀的基礎上去思考、判斷。看來,輔導性的講課既是通過消化教材來消化原著,反過來又是用原著來檢查文學史教材,從而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重要環節。

我大體上以《簡史》的編章為順序,將三十年間新文學的主要內容,安排在下列十二講中進行:一、中國現代文學發生發展的一個輪廓;二、“五四”文學革命發生的經過和原因;三、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文學主張與創作的異同;四、新月派的創作及其曆史地位;五、關於無產階級文學的提出和論爭;六、左翼作家聯盟的曆史功績;七、左聯時期長篇創作的豐收;八、魯迅——中國現代文學的導師和主將;九、抗戰初期的文學活動和創作;十、解放區文學的新特色;十一、國統區文學的重大成就;十二、中國現代文學的曆史經驗及其教訓。

由於講授前要求同學閱讀教材中的有關章節和該章節中提到且為“閱讀篇目”中指定的必讀作品和史料,我講課時就可以避免眉毛胡子一起抓,騰出足夠的時間來梳理文學發展的線索,剖析典型的文學現象,總結於今有用的帶有規律性的東西,講清那些雖然次要但難於理解的問題,解答種種同學們的提問。開初,我還學習國外的教學方法,在每次講授的課時中留出一定的時間來讓同學提問和討論,但他們往往準備不足,或者冷場,或者發言質量不高,效果不好,故未堅持下去。

這樣講課,同學們反映不一,尤其是開始的時候,有的說“糟透了”,有的說“非常好”;有的認為“重點突出”,對他們學習教材有幫助;有的認為“跳躍性過大”,使他們“摸不著頭腦”。究其原因,除了我自己水平所限,梳理線索不夠分明、勾劃輪廓不夠清晰、重點剖析不能做到畫龍點睛之外,主要取決於同學們課前閱讀的情況。我多次了解的事實證明,聽課收獲的大小,除講授者對問題講授的好壞之外,與同學們完成閱讀的數量和質量成正比。因此,我總是提前布置下次講課前必需讀完的材料。我雖然再三強調課前閱讀的重要性,但總是有相當一部分同學聽不進去。這樣,我不得不采取講授前課堂測驗閱讀情況、並將此作為本學科總成績組成部分的辦法,要求他們課前認真閱讀指定的內容。這一措施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同學準備較充分,容易和教師做到思想交流,原先沉悶的課堂變得生動活躍起來,我的講課也似乎靈活自由了許多。

關於作業

要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必須同時培養他們的寫作能力。因為思考能力要靠書麵文字表達出來,寫作過程中思考能力也會進一步得到訓練。此其一;“閱讀篇目”中必讀部分的閱讀情況要靠讀書筆記來檢查,課堂討論質量如何要靠發言稿來保證,文科學生必備的文字能力要靠平時的實踐。此其二。基於這兩方麵的原因,我在本課程的自學時間內安排了較多的作業,而且規定作業成績占總成績的三分之二。

這些作業分為三種類型:

— 讀書筆記

要求學生對“閱讀篇目”中必讀部分的每篇作品或史料都寫出讀書筆記,每篇少則百餘字,多則千字左右。目的是督促同學熟悉原著,同時訓練他們的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