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課前準備
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需要大批創造性、開拓性的優秀人才。這種人才的培養當然不是單靠學校裏的某一課程能完成的。但是作為培養人才的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的教師,都應該時時處處想到這一點,並為完成這一光榮任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
1984年冬,我在接受了安徽大學中文係本級“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教學任務後,就從上麵這一認識出發積極進行準備。我想,培養創造性、開拓性的人才,主要表現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而不是用滿堂灌的辦法,使他們成為兩腳書櫥。何況,我的知識有限,哪有那麼多東西可“灌”呢。但是,獨立思考,麵壁胡想不成,必須以唯物辯證法為指導,以豐富的知識為基礎,才能取得成果。
而就我係的情況看,近年來入學的學生,知識基礎相當薄弱,自學的能力和自覺性都較差。怎樣獲得知識呢?如果說,在中學主要依靠老師的傳授,在大學就應該主要依靠自學。在大學裏若不學到一套自學的本領,思考能力的培養將變成空談,畢業後自然適應不了工作的需要。
基於這樣的認識,我就從“史”的角度著眼,開了一份“中國現代文學閱讀篇目”,這份“篇目”由作品和史料兩部分組成,隻要在文學史上產生過較大影響的,都在挑選的視野之內,但以優秀的作品為主,以正麵的材料為主。“篇目”約六百萬字,再根據這個課的自學時數,指定其中三分之二為必讀。實踐經驗告訴我,若必讀篇目指定過多,超過了學生的負擔,要麼擠掉其他課程的自學時間,要麼迫使他們拚命硬幹,要麼形同虛實,最終隻能放任自流,實際結果都不會好。至於喜歡現代文學和準備在這方麵深造的同學,可全部讀完“閱讀篇目”所列出的著作,然後根據需要再擴大範圍。
這裏,我著重談談教材問題。
經過幾十年來學者們的辛勤工作,現在公開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學史已有十餘種,內部印行的比這個數字還要多。就筆者的愚見,在目前,黃修己同誌的《中國現代文學簡史》和唐弢同誌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簡編》,就質量和分量兩方麵來看都最適合作為教材的。這兩部書各有鮮明的特點:前者“史”的味道較濃,後者具體論述精到。於是我就把這兩部著作都采用為教材,以《簡史》為輪廓,以《簡編》的內容豐富它。兩書的不同處,同學們正可以拿來作比較,促使他們思考,提高他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後因學校教材科早已訂購唐弢、嚴家炎同誌主編的三卷本《中國現代文學史》,故用此代《簡編》。同學學後反映:作為基礎課教材,三卷本繁了些,還是《簡編》較適合。
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師自己首先要做出榜樣來。《簡史》和《簡編》雖是當前這類著作中的最佳者,但不可能十全十美。何況,現在正處在知識爆炸的時代,又麵對著方法更新的局麵呢!因而我在課前準備中,對它們既認真鑽研,認真消化,又不頂禮膜拜,亦步亦趨,而是獨立思考,盡最大的努力寫出自己的體會——誇大一點說,便是“見解”。比如我在備課過程中形成了這樣一個觀點:中國現代文學是東西方文學在中國這塊土地上相碰擊所冒出來的火花,而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不隻是現實主義,也不隻是浪漫主義,還有被人們長期忽視的現代主義。
有此認識之後,我的思路大開,在舊材料中發現了“新大陸”,進而發掘、搜集了那些我過去未曾發掘和搜集到的新材料。如“五四”文學的興起和繁榮,我覺得就是與現代主義的積極影響分不開的。如果說,現實主義給新文學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浪漫主義給新文學帶來了青春的氣息,那麼現代主義就豐富了它的表現手法,使之五彩繽紛。《狂人日記》、《鳳凰涅槃》這兩篇劃時代的名著,不就分別是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和象征主義結合的產物麼?
關於課堂教學
大學生以自學為主,當然不是不要課堂教學。問題是,在采用高質量教材的情況下,課堂教學教什麼和怎樣教。我所接觸的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據教材逐章逐節講授,並不斷補充教材上沒有的內容;一種是把教材當做一般參考書,自己另搞一套。結果是,前者越來越臃腫龐雜,加重學生負擔,使其不得要領;後者把學生捆綁在記錄課堂筆記上,影響他們深入吸收本學科的最佳成果。我則始終把教材作為藍本,用勾劃輪廓、解剖典型、解答疑難等方式進行教學,直接目的是為了幫助同學消化教材,根本目的是通過教材去消化原著,特別是原著中的重點和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