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張明昭二首(1 / 1)

紅樓夢

餓死一個曹雪芹

撐肥幾多

紅學家……

清代曹雪芹所著《紅樓夢》,是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相傳,晚年的曹雪芹生活十分窮困,靠朋友接濟和賣畫維持生計,故有“司馬遷受宮刑而作《史記》,曹雪芹舉家食粥而寫《紅樓》”之說。曹雪芹寫完《紅樓夢》前八十回便因貧病交加辭世。“餓死一個曹雪芹”,語含對曹雪芹的惋惜,以及對封建社會的憤慨。《紅樓夢》麵世後,學者們紛紛對其進行研究,以至成為一門獨立的學問,謂之“紅學”。卓有成就的研究者,被稱為“紅學家”。詩中說“撐肥幾多/紅學家……”此言並非沒有道理。關於此詩,詩人有這樣的補白:“現如今,靠《紅樓夢》發財、出名者不少,卻於餓死之曹雪芹無補!人生大抵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此詩在寫作上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餓死”與“撐肥”、“一個”與“許多”、“曹雪芹”與“紅學家”,均形成鮮明對比。

離別

一張車票就像一把刀

將理不清的亂麻

一刀斬斷

離別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也是藝術永恒的主題。有離別便有送別,古人揖別在長亭、渡口,今人握別於車站、碼頭。“多情自古傷離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送君千裏,終須一別。即便你山一程,水一程相送,最後也總得各奔前程。詩中把車票比作刀,在形與義上均有其內在依據。這把刀不相信纏綿,他會毫不猶豫地將人們“理不清的亂麻”一般的離愁別緒斬斷。走了,走了,隻有走才能了!在我們一生中會有很多的離別,千萬不要為送別星星而流淚,為送別月亮而哭泣,因為我們還要含笑迎接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