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說服的過程中,不能隻講大道理,但並不是就可以不講“理”,如果將道理講得具體生動,引人思索,讓他們覺得是這麼個理兒,就能一步步循序漸進地將道理說明白。
采用迂回論證法往往是因為問題複雜,或對方深懷敵意、居心不良,不便用一般手段對付。
實踐中,主要針對如下兩種情形:
(1)對方提出問題明顯,你不能如實答複,也不便直接否定,不妨借用對手的選擇作出“迂回”的表象。
(2)若對方的論證沒有理性,使你難以接受其觀點,不妨也非理性地提出對抗性的命題,對方必然要質疑,於是你就可以借他來求證,以反駁他原來的結論。
需要提醒的是,在使用“迂回論證”時,切忌把反擊簡單地落在“烏鴉說豬黑”,豬也說“烏鴉不白”那樣笨拙的反唇相譏上。
人難免因一時糊塗做一些不適當的事,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把握指責別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對方的錯誤,又要保留對方的麵子。這種情況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當,就會使對方很難堪,破壞了交往的氣氛和基礎,帶來嚴重的後果。
一位幹部到廣州出差,在街頭小貨攤上買了幾件衣服,付款時發現剛剛還在身上的一百多元外彙券不見了。貨攤隻有他和姑娘兩人,明知與姑娘有關,但他沒有抓住把柄。若他提及此事,姑娘定會翻臉說他誣陷人。
在這種情況下,這位幹部沒有和她來“硬”的,而是壓低聲音俏悄地說:“姑娘,我一下子照顧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麼能這樣對待我呢?你在這個熱鬧街道擺攤,一個月收入幾百上千,我想,你絕對看不上那幾張外彙券的。再說,你們做生意的信譽要緊啊!”
他見姑娘似有所動,又懇求道:“人家托我買東西,好不容易換來百把塊外彙券,丟了我真沒法交代,你就替我仔細找找吧,或許忙亂中混到衣服裏去了。我知道,你們個體戶還是能體諒人的。”
姑娘終於被說動了,她就坡下驢,在衣服堆裏找出了外彙券,不好意思地交給他。
說“軟”話,會讓對方覺得自己是在吃糖,心裏甜甜的。在上述案例中,這位幹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說辭,不但使錢失而複得,而且,還可能挽救了一個幾乎淪為小偷的青年。
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存在著吃軟不吃硬的心態。特別是性格剛烈、很有主見的人,你如果說“硬”話,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對方不但會不理睬,還會產生抵觸心理;你如果來“軟”的,對方反倒會產生同情心,縱使自己為難,也會順從你的請求。
懇求就屬於“軟”話的一種。有很多時候,你要想說服人,說軟話要比說硬話效果好。然而,懇求並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種“智鬥”。是一種心理手段。通過懇求的語言啟發、開導、暗示對方並使對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哲理是智慧的結晶,令人回味,啟人思考。一個人的話語中是否含有哲理,標誌著說話者的思想成熟程度。因此,在說服時運用哲理,使道理具有深刻的意蘊,有助於對方從心底裏信服。
說服的哲理有四種類型。
1.警策型
話語出人意料之外,卻在情理之中,是警策型哲理的特點。例如,“有人活了一百歲時走向墳墓,但他生下來就已經死亡。”(盧梭)語中“活了一百歲”與“生下來就已經死亡”是矛盾的,它隱藏著深刻的思想,表明了生理的存在與精神死亡之間的辯證關係。
2.若愚型
這一類型的語言往往說出的是最平常的事情,而這些最平常的事情一經提示,卻似乎是“點石成金”了,變成了耐人尋味的語言。例如,“光線最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別黑。”(歌德)“一朵花做不成花圈。”(赫伯特)其意蘊相當深刻。
3.忠告型
長者的口氣,明顯的善意,少許的專斷意味,是忠告型哲理的特點。例如,“從偉大到可笑,隻有一步遠。”(拿破侖)是語重心長的話語。
4.總結型
這類語言的明顯特征是歸納經驗,作出一種可能性的描述。例如,“長久遲疑不決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財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叔本華)讀後會讓你不由自主地點頭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