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文章的最基本的單位是詞。
要正確理解文章,首先必須正確理解單詞的意義。除一般性的詞彙外,各個專門學科還有其術語,理解這些專門詞彙將成為進入該學科的敲門磚。
有學者提出“心理詞典”這一概念。這一概念是指,每一個讀者都由其背景知識構成一套由若幹“詞條”組合成的認知係統。每當閱讀時,閱讀者就是通過這些“詞條”的提取來理解文章內涵的。因而,擴大詞彙量是增強閱讀理解能力的第一步。
詞彙量的增加需要平時大量的閱讀和積累。閱讀中的積累分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無意識的累積,自由讀。這種閱讀事先不確定閱讀材料,天文地理、文學藝術、政治經濟、體育衛生、時事新聞……隻要自己喜歡的,無不可讀。它的好處是便於利用點滴時間,坐船等車,課問休息,飯後餘暇,隨時可以讀,隨時可以停止;沒有精神負擔,讀多讀少,記住與否都無關緊要;且能夠堅持不懈,常年不斷。它的缺點是閱讀隻求興趣,目的性不明,認記和累積耗時較多,而數量有限。
二是有意識的累積,選擇讀。先選擇一些詞語豐富的古今中外優秀作品來讀。如莎士比亞的戲劇、巴爾紮克的小說、唐宋八大家的散文、魯迅的小說和雜文、梁實秋的散文和小品等等。
三是有確定目的的積累,根據自己今後學習的需要,或主攻的方向,有針對性地遴選鬩讀材料。若要掌握自然科學方麵的專業用語,就多選讀科學讀物;要想豐富作文的語彙,就要讀遊記之類的散文;要使說話有雄辯力量,就該讀論說文等等。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史書使人變得聰明,詩歌使人變得機智;數學使人變得精細;自然哲學使人變得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變得莊重;邏輯學和修辭學使人變得善於爭辯。”可見無論哪種學科的書籍,都對人的整體知識結構有幫助。根據自己的需要和目的,選擇閱讀材料,收獲較大。為了鞏固積累性閱讀的成果,應常備一本詞語記錄本,把隨時隨地看到的生字、生詞和俗語、諺語、格言、成語等,按音序記錄下來。積累到一定的數量後,就可以整理成各種便於比較、記憶和查考的筆記。
豐富背景知識的第二步便是對句子知識的掌握和對課文的理解。如果說詞語是句子的建築單位,那麼,句子則是思想意義的構成單位。為了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義,應認真學習句法知識,如語法、修辭手法、邏輯方法、表達技巧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