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縱橫家那些事兒

戰國時期,周王室衰落、群雄紛爭,各國為了戰勝敵國,需要盡可能爭取更多的盟友,瓦解敵方的聯盟。這給蘇秦、張儀等能言善辯、足智多謀的縱橫家提供了登上政治舞台的機會。他們遊說於各國之間,以三寸不爛之舌退百萬雄師,以縱橫捭闔之術解不測之危,成為戰國曆史舞台上最活躍、也最富魅力和傳奇色彩的群體。清代史學家章學誠甚至認為,戰國時期是縱橫家的時代:“戰國者,縱橫之世也。”《戰國策》就是記錄戰國時期縱橫家思想言行的一部國別體史學名著。

現在我們看到的《戰國策》共有三十三卷,以縱橫家的活動為中心,分別記述了東周、西周、秦、齊、楚、趙、魏、韓、燕、宋、衛、中山十二國的軍政和外交大事。全書所記載的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滅範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漸離以築擊秦始皇,基本與我們現在所說的“戰國時期”同時。與《春秋》《左傳》《國語》等史書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戰國策》表現了縱橫家的思想和人生觀,主要記載了縱橫家們遊說諸侯或進行謀議論辯時的政治主張和鬥爭策略。書中的文章不是一人所作,作者多為戰國後期的縱橫家和使臣,後由西漢劉向編校整理成書,定名為《戰國策》。

《戰國策》是我國古代記載戰國時期政治鬥爭和外交活動最完整生動的一部著作。其中,合縱連橫之術是各國外交軍事策略的核心,縱橫家之名即來源於此。所謂“合縱”,簡單地說就是齊、楚、燕、韓、趙、魏這山東六國(因七個諸侯國中隻有秦國在崤山以西,故而六國又被合稱為“山東六國”)聯合起來,一致抗秦。而“連橫”是秦國針對“合縱”所采取的策略,就是促使山東六國各自為戰,分別與秦國結盟。山東六國是合縱抗秦,還是連橫自保,是戰國兼並戰爭的主要發展線索。蘇秦和張儀分別是合縱和連橫的核心人物,也是《戰國策》的兩大主角,他們的政治外交活動基本上都是圍繞合縱、連橫的策略展開的。蘇代、姚賈、範雎、蔡澤等其他縱橫家的活動,也大都與各國之間的聯盟和分裂有關。

雖然《戰國策》一般被歸為曆史著作,但並不十分注重曆史的真實性,在細節上有很多誇張和虛構的成分,從文學的角度看是十分優秀的曆史散文。

首先,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係列極富傳奇色彩的縱橫家形象。《戰國策》常以波瀾曲折的情節、個性化的言行和傳神的細節來描寫人物,讓人印象深刻。比如寫孟嚐君的門客馮諼,既有焚券市義、營造三窟等曲折的情節,又有彈鋏而歌這樣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細節,使馮諼的性格和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整個人物栩栩如生。《戰國策》中對“士”的塑造方式,對後來司馬遷以紀傳體寫作《史記》有很大的影響。可以說,《史記》是在《戰國策》的基礎上向前發展的。

其次,《戰國策》的語言絢麗多姿、酣暢淋漓、氣勢縱橫。這種鋪張揚厲的語言風格,與大量運用對偶排比、鋪排誇張的手法有關,《蘇秦始將連橫》《莊辛說楚襄王》等篇,都是很明顯的例子。《戰國策》文章的文風和文采,是當時縱橫捭闔時代特征的體現,標誌著先秦敘事散文語言運用的新水平。

最後,《戰國策》中所記的縱橫家的說辭,常常以生動的寓言故事來增加說服力。這些寓言大都是縱橫家們為了幫助自己說理臨時編撰的,用具體的形象概括抽象的道理,比附現實、表情達意,既寓意深刻,又淺顯易懂,表現出極強的藝術力量。這些寓言是中國文學寶庫中璀璨的明珠,有很多發展為成語,到現在依然經常被使用,比如“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畫蛇添足”“狐假虎威”“亡羊補牢”“南轅北轍”“驚弓之鳥”“狡兔三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