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半島東北端的威海港灣前,橫浮著一座碧綠蒼翠的海島,這就是遐邇聞名的劉公島。它東西長4公裏,南北最寬處約2公裏,海拔152米。劉公島美麗幽靜,當地的文人墨客常常比喻它為令人神往的仙境,讚歎道:“十裏絕塵埃,清遠喧嘩少”,“應是蓬萊原不遠,探幽何必到三峰。”
然而,招引四方遊客絡繹而至的,並非這恬靜的島光水色,而是因為這裏是我國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的誕生地。至今,島上還保留著清朝北洋水師的提督署,鐵碼頭、船塢、水師學堂以及中日甲午海戰用過的古炮台。
劉公島南北兩岸青山巍峨,宛如兩條巨龍入海,劉公島砥柱中流,形成二龍戲珠之勢,緊守灣口大門,古有“東隅屏藩”之稱。詩人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感歎不已,曾有“形勢天然鬼工造,烈島欲岈鎖鑰成”,“巨鎮天開海國雄,屹然海際跨滅東”的詩句讚美。島上的老人告訴我,劉公島在曆史上曾有過許多名稱。漢時稱“劉氏別業”,元代稱劉島、劉家島,明中後期一度稱劉島山。明隆慶六年,才有官方奏章和皇帝詔令中正式出現劉公島這一名稱,沿襲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曆史。
劉公島的這諸多名稱,舊方誌一類的書中都有記載。盡管缺乏確鑿的曆史依據,有的是傳說,有的是神話,但都有一段完整美好的故事。劉氏別業。清乾隆本《威海衛誌》記載,《廣輿記》和《續夷堅誌》兩書裏,都記載有石落村劉氏海濱得巨魚百丈、用魚骨修禮堂的故事。故事說,石落河北岸有個石落村,位置在今人民商場和海林賓館附近,住著劉姓人家。有一天,“九天雲垂海取立,乘風塊石聲硿隆”。須臾風平浪靜,明月如洗。第二天早晨,劉公巡視海灘,發現4丈長的巨魚。“劉公號眾鼓掌”,紛紛前來割取魚肉。“脂膏割盡骨空存,架骨為梁鎮廟門”。蓋的這座房子就是-“鯉堂”。劉氏還做了木船,經常渡海到對麵島上墾荒種地,消暑歇涼,這島自然就是劉氏的另一處產生了。故稱劉島、劉家島、劉島山。元代和明代,海上運輸比較發達。威海是南北海運必由之路,劉公島為重要避風泊船之所,船隻最多時達數百艘。元史,登州府、崇明縣、文登縣雲劉家島。明嘉靖末年(1553~1565年),胡宗憲編繪《籌海圖編》中稱劉公島為劉島山。元明時期劉公島何以姓“劉”,通常有兩種說法:一說認為劉氏指的就是漢代,石落村劉姓;另一說認為指的是東漢末年劉氏皇族的一支人,他們不堪曹魏政權的剪伐,東遷避難至島上定居。島上有魏文帝初年號,說明後來曹魏加強了對沿海及其島嶼的統治。此時,劉氏是否還在島上居住不得而知。明代,威海衛的劉姓,全係移民,島上自然也沒有原居之劉姓了。到了清代,島上隻有張、於、馬、叢、薑等姓。然而劉家島的名字卻一直使用到明嘉靖年間。
劉公島。最早見於明隆慶年間。隆慶六年,明都督王宗沐上本請行海運,準奏,詔令運十二萬石自淮入海,並規定了海上運輸路線,其中就有劉公島、威海衛的名稱。至於為什麼稱劉公島,無據可查,大約與此時民間流傳的劉公劉母故居有關。
相傳在數百年前,有一南方商船向北行駛,忽然天氣惡變,狂風大作,海天迷茫,不見陸地。起初,船上的人一麵與狂濤惡浪搏鬥,一麵向蒼天禱告。後來,糧食和淡水漸漸用光,船上的人筋疲力盡,有的暈倒在船上艙裏,有的蜷臥在槍板上,聽天由命。這時,一位白發銀須的老人救起了大家,並將他們安置在近處的一座海苔窩棚裏休息。不一會兒,老漢又領來了一位麵孔和善的老婦人,並帶來了熱氣騰騰的薑湯、麵條、地瓜和玉米餅子。全船的人感激不盡,個個熱淚盈眶,不知說什麼話好。在兩位老人的照料下,船民很快恢複了體力。風暴過後,海上風平浪靜,商船要起航了。兩位老人又送來了一些米麵,讓大家在路上好用。船老大過意不去,和大夥悄悄商量,送一些從南方帶來的珍品,酬謝兩位老人的搭救之恩。當他們從船上拿來了禮品時,兩位老人卻不見了。他們找遍了整個海島,始終不見兩位老人的身影,眾人認為這一定是神仙搭救,即叩拜再三而去。事後,有人評論說,這是劉姓老人一貫全心行善、不求報謝的崇髙風尚。後來,凡是漁民遇險到島上來,都受到劉氏的接濟和指航,成為一時流傳南北的佳話。人們尊稱老人為劉公劉母。若幹年後,船民和島上百姓為了紀念善心的老人,在島的中部陽坡上建造了一座祠廟,按照人們的回憶,在廟內塑了劉公、劉母像。從此南來北往的船隻每行至島前,船民必登岸前去祈禱祭念,並把該島稱為劉公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