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中國近代史的搖籃——黃埔島(1 / 2)

人們常說的“黃埔”是廣州黃埔地區眾多島嶼中的一個,原名長洲島,它像一個長柄茄子鑲嵌在珠江人海口。在20世紀20年代,這裏曾經是個風起雲湧、舉世聞名的地方。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所創辦的黃埔陸軍軍官學校,就設在這個綠樹掩映、碧水環抱的美麗的黃埔島上。小島成了中國近代史的搖籃,從此“黃埔”替代“長洲”而盛名天下。

黃埔島麵積約6平方公裏,山巒起伏,林木繁茂,是由虎門過人廣州的門戶,彈丸之地卻保留著豐富的曆史古跡。最早的有唐代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墳墓和墓碑,是古代海上友好往來的見證。“柯拜船塢”,曾是著名的船舶修造地,長160多米,寬20多米,可同時修5000噸船舶兩隻。船塢是英國人柯拜1845年投資建造的,設計者是中國人。島的東部,排列著數座江防炮台,它與南岸沙路炮台,北端珠炮台、亭山炮台構成長洲要塞,曾在虎門銷煙、三元裏抗英鬥爭中顯示了威力,當然,最使小島增色的,還是當年黃埔軍校的遺址。

黃埔軍校是在1924年1月由孫中山親自領導籌建的。當時在廣州召開中國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在“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的指引下,實行了國共第一次合作,為了培養革命武裝骨幹,孫中山主辦了黃埔軍校,並聘請蘇聯顧問仿照蘇聯紅軍的建軍原則和軍事製度進行軍訓。孫中山提出:“第一步使武力與國民相結合,第二步使武力為國民之武力”。在同年6月黃埔軍校開學後,毛澤東、蘇兆征、張太雷等同誌以及魯迅先生、何香凝女士都先後來軍校作過講演,軍校內那座可容四千多人的黃埔軍人俱樂部,便是當年英雄豪傑薈萃論政講武的地方。偉大的革命真理在這裏傳播;傑出的革命人才從這裏造就。嗬,美麗的黃埔島,那洶湧的革命浪頭,從這裏掀起;那巨大的革命航船,從這裏起錨啟動!

在黃埔軍校裏,有兩樣東西是值得黃埔人引以自豪的,那就是鐦勺和銅鏟。事情還得追溯到1924年7月,那時,廣東全省第一次農民大會在廣州開幕,孫中山先生看到許多赤腳鶉衣的農民氣昂昂地來廣州開會,非常感動。他說:“這是革命成功的起點”,“農民是我們中國人民之中的最大多數,如果農民不來參加革命,就是我們革命沒有基礎。”他非常信任農民,一心要在農民之中找一位自己的隨身廚師,因為當時鬥爭環境很複雜,一些歹徒企圖在飲食上向革命領導人下毒手。孫中山來到農民大會的代表當中―當他打聽到廣州市郊黃埔地區有一位姓區的樸實農民能夠做一手好菜時,便欣然接見了這位農民,並聘他為隨身廚師。

遺憾的是,黃埔軍校大門,在抗日戰爭中被炸毀。196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海艦隊按原貌修複。大門上方懸掛的仍為建校初期孫中山先生親筆題寫“陸軍軍官學校”的校牌。當年在軍校大門前,還有一座木製大脾坊,兩邊對聯是:“升官發財行往他處,貪生畏死勿人斯門”,橫批為“革命者來”。

孫中山先生故居,原是廣東海關黃埔分關舊址,故稱海關樓。故居為上下兩倉,緊靠江邊,院內芳草翠竹,綠葉紅花,清新幽雅。1917年,孫中山先生南下護法和後來創辦軍校時,曾在這裏居住。開學後作為教職員的辦公處。而今黃埔軍校舊址紀念館設在此處。

俱樂部是軍校師生舉行盛大集會和文化娛樂活動的場所。軍校的“血花劇社”就在這裏排練和演出。1927年,“四一八慘案”中在此被捕的共產黨員達200餘人。

孫總理紀念碑於1928年10月11日奠基,1930年9月26日落成。是當年軍校師生集資建造的。工程的平麵別具匠心地設計成一個“文”字,以代表“孫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