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怎樣忙才能出成效(1)(3 / 3)

高效悟語

事實上,團隊並不是個體的疊加,隻有每個團隊成員發揮團隊精神,為同一目標而努力,才能產生1+1>2的協同效應。如果每一個團隊成員都是各忙各的,那麼對團隊來說就不會存在1+1>2的協同效應。

第三節 以工作為樂

你要是在工作中找不到快樂,就絕不可能在任何地方找到它。對自己的工作感興趣,可以將你的思想從憂慮上移開,讓你的工作變得更加簡單和高效,最後還可能為你帶來晉升和加薪的機會。即使不這樣,也可以把工作中的疲勞減至最少。

美國的一部音樂喜劇中有一位叫安利的船長,他在中間插劇時說了一段頗富哲學意味的話:“這些人們是多麼幸運哪!因為他們正在做他們喜歡的事!”

事實證明,人們在從事自己最喜愛的工作時效率是最高的。人們隻有在享受工作時才會有用不完的精力,有更多的快樂,沒有憂愁,也不知道什麼是疲倦。興趣有了,精力和效率才會有,工作也會因此而變得輕鬆簡單。

那麼,我們如何才能保持自己對工作的興趣呢?例如當你發覺你對一份工作打不起精神的時候,你該怎麼去做呢?在這裏,有-位打字速記員的方法很值得學習。她在一家石油公司服務,每月總有那麼幾天她必須去做她視為最呆板的事,那就是把印好的石油契約整理好,記下指數,然後再予以統計數量。

這件工作是那麼的令人厭煩,她決定要使它做起來更有趣味些,從此她把每天早上的數量統計出來,下午的時候盡量去超越早上的數量,第二天試著去超越前一天的成績,結果呢?那個部門的所有同事沒有一個做得像她這麼出色的。

那麼,她得到了什麼回報呢?讚美?不!感謝?不!升職?不!加薪?不是的!至少她不必為無聊而感到疲倦,她得到一種精神上的自我鼓勵,連那種沒有人要幹的無聊工作她都可以做得這麼起勁,以後還有什麼工作不能做?從此她精力更旺盛,做事更熱心,工作之餘她也感到更快樂了。

由此可見,一個人若熱愛自己的工作,那麼工作就不再是一份苦役,而是充滿了樂趣。用一種快樂的心境做自己的工作,你的工作就會變成是一種享受。

有個英國記者到南美的一個部落采訪。這天是個集市日,當地土著人都拿著自己的物產到集市上交易。這位英國記者看見一個老太太在賣檸檬,5美分一個。

老太太的生意顯然並不太好,一上午也沒賣出去幾個。這位記者動了惻隱之心,打算把老太太的檸檬全部買下來,以便使她能“高高興興地早些回家”。

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太太的時候,她的話卻使記者大吃一驚:“都賣給你?那我下午賣什麼?”

人生最大的價值,就是對工作有興趣。愛迪生說:“在我的一生中,從未感覺是在工作,一切都是對我的安慰……”然而,在職場中,像賣檸檬的老太太那樣,對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充滿熱情的人並不是太多,他們不是把工作當作樂趣,而是視工作為苦役。早上一醒來,頭腦裏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痛苦的一天又開始了,磨磨蹭蹭地挪到公司以後,無精打采地開始一天的工作,好不容易熬到下班,立刻就高興起來,和朋友花天酒地之時卻總不忘訴說自己的工作有多乏味,有多無聊。如此周而複始。長此以往,效率很難會有所提高。

工作是一個人幸福和快樂的源泉。卡爾文·庫基說過:“真正的快樂不是無憂無慮,不隻是享受。這樣的快樂是短暫的,缺少一份充滿魅力的工作,你就無法領略到真正的快樂和幸福。”然而現實中能領略到工作中的幸福和快樂的人卻寥寥無幾。

工作是一個人價值的體現,應該是一種幸福的差事,我們有什麼理由把它視為苦役呢?有些人抱怨工作本身太枯燥,然而,問題往往不是出在工作上,而是出在我們自己身上。如果你能夠積極地對待自己的工作,並努力從工作中發掘出自身的價值,你就會像上文中的老太太一樣,發現工作是一件非做不可的樂事,而不是一種使人煩惱的苦役。

有本書叫做《栽種希望、培育幸福的人》,書中有個法國人,他獨自生活在法國東南部一塊荒涼的土地上。他的生活很簡單-每天都出去種樹。

一年又一年,他不辭辛勞,就這樣每天都堅持栽樹。

慢慢地,樹成為了森林,並保存住了土壤裏的水分,於是其他的植物也能夠生長了,鳥兒們可以在這兒築巢了,小溪可以流淌了,這兒又成了適合人類居住的綠洲。

他用自己的辛勤勞作,完全改變了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原來離開那兒的人,又重新搬了回來,幸福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

這是一個關於工作的意義和快樂的故事。每天努力工作,為自己,也為他人栽種希望,培育幸福。這個工作可能簡單而普通,但可以為我們帶來無比的快樂和自我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