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生長與發育(2 / 2)

卵巢本身的良性腫瘤、惡性腫瘤,隻要其中含有內分泌功能的細胞,就可以產生類似性早熟的現象。這種腫瘤分泌的雌激素,也能促使乳房、外陰及子宮內膜發生增生性改變,但卵巢並沒有排卵,不具備受孕的可能,不是真正的性早熟。所以,一旦肯定是卵巢腫瘤,就要進行手術切除。

一些和性腺無關的病,也可使腦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產生類似性早熟的症狀。如原發性甲狀腺功能低下、肺部畸胎瘤、支氣管腺瘤等疾病,都可以使腦垂體產生內分泌活動,排出促性腺激素。所以,女孩出現性早熟表現,要及時到醫院進行詳細檢查,找出性早熟的真正原因,以便及時進行治療。

四、容易忽視的兒童“生長痛”

小敏今年8歲,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最近一年多來常訴兩膝關節疼痛。疼痛常發生在夜間,有時被疼醒。每次疼痛時間不長,常持續幾分鍾,間隔一二天犯一次,有時隔一個月左右犯一次。由於小敏時常犯病,引起了母親的關注,帶她到醫院診治。經過醫生的認真診斷,小敏患的是“生長痛”。小敏的母親對此不理解,帶著小敏又到幾家醫院診治,最後還是診斷為“生長痛”。

“生長痛”對許多兒童家長來說是陌生的。然而“生長痛”在兒童中卻是常見的。家長往往將其誤認為是“關節炎”,碰撞或疲勞等引起的肌肉或肌腱毛病等。國外有人統計過“生長痛”在兒童中的發生率高達巧.5%,國內雖然還沒有統計過其發生率,但患“生長痛”的兒童也是常見到的。“生長痛”多在3~5歲起病;起病後又以8~12歲時疼痛最顯著,13歲以後疼痛逐漸緩解。“生長痛”的主要表現是:肢體間歇性短暫的疼痛,間歇期為數天或數月。疼痛持續時間多為幾分鍾,個別者可有幾小時。疼痛部位多在下肢關節附近的軟組織、肌腱、肌肉,以膝關節為多見。疼痛常在夜晚睡前出現,也可發生在晚上睡眠中,常使孩子從睡眠中疼醒。疼痛部位局部沒有紅、腫、熱等體征。局部按摩能得到緩解,運動不受限製,第二天早晨起床後又蹦跳如常。有部分兒童疼痛發生在白天,疲勞、過度運動等常可使其症狀加重。有情緒改變時,如緊張不安、激動、怕黑暗等,會使“生長痛”發生率增高,這部分兒童的疼痛常發生在上下肢。

患有“生長痛”的兒童在體格檢查時局部沒有異常發現。化驗檢查及X線檢查也都沒有異常發現。能夠排除風濕、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骨關節病變。

“生長痛”的病因還不十分明確。有的學者認為是由於組織中的廢物積聚過多而引起的肢體疼痛;有的學者認為與精神釋發反應的類型或家族的疼痛閾值降低有關。一般多認為是與兒童生長有關,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當兒童骨骼迅速生長時,骨骼周圍的神經、肌腱等不與骨骼生長速度相應,以致產生牽拉痛。最近有人認為“生長痛”是鏈球菌感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雖然病因學說是多種多樣的,但是當兒童發育成熟後,疼痛即告消失這一點是一致的。

“生長痛”常被誤認為是某些關節病或關節周圍疾病。當兒童在夜間或情緒改變或疲勞過度時,出現胺體關節及關節附近疼痛或症狀加重時,並且有間歇性短暫性質,局部沒有明顯改變,運動不受限製,就應考慮到患這種病的可能,應及時帶孩子到醫院診治。

六、兒童換牙勿自拔

兒童一般在8~12歲之間,為換牙期。

有的兒童自覺牙齒鬆動,感覺難受就常用舌尖舔牙,用手撼動;有的兒童性急,見牙齒鬆動,就用力拔掉;也有的兒童聽大人講上牙投牆洞,下牙扔房頂,感到好奇,不等鬆動的牙齒脫落就急於拔掉,拿牙扔著玩。

這些拔、舔牙齒的壞習慣應克服改正。遇到有鬆動的牙齒時,都不得用手拔,用舌舔,不然就會導致許多弊病。首先會使局部疼痛、出血、齒齦腫脹、發炎,甚至導致口腔糜爛、扁桃腺炎、頜頸枕三部淋巴結腫大,嚴重者還可並發喉炎、中耳炎、腦膜炎、疼痛性休克等。另外,自拔鬆動的牙齒,會造成新長出的牙齒畸形:或殘缺,或突出,或內陷,或過短過長,長大影響美觀,妨礙咀嚼與消化食物,對健康有害。

家長和老師應常教導兒童不要自拔鬆動的牙齒,亦勿用舌舔,讓其自行脫落。隻有這樣做,才能避免局部與全身的牙源性疾病,而且還能長出又整齊又健全的新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