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史的目的(3 / 3)

先言社會活動方麵。社會是繼續有機體,個人是此有機體的一個細胞。吾人不論如何活動,對於全盤曆史、整個社會,總受相當束縛。看曆史要看他的變遷,這種變遷就是社會活動。又分二目:

(一)轉變的活動因為經過一番活動,由這種社會變成他種社會,或者由一種活動生出他種活動,無論變久變暫、變好變壞,最少有一大部分可以備現代參考。通常說一治一亂,我們要問如何社會會治,如何社會會亂,並且看各部分、各方麵的活動。如像君主專製之下,君主宰相的活動以及人民的活動,如何結果,如何轉變。這樣看出來的成敗得失,可以供吾人一部分的參考。

(二)增益的活動政治的治亂不過一時的衝動;全部文化才是人類活動的成績。人類活動好像一條很長的路,全部文化好像一個很高的山。吾人要知道自己的立足點,自己的責任,須得常常設法走上九百級的高山上添上一把土。因是之故,第一要知道文化遺產之多少。若不知而創作,那是白費氣力。第二要知道添土的方法。我是中國一分子,中國是世界一分子,旁人添一把土,我亦添一把土,全部文化自然增高了。

次述個人活動方麵。嚴格說起來,中國過去的曆史差不多以曆史為個人活動的模範,此種特色,不可看輕。看曆史要看他的影響,首當其衝者就是個活動。亦可分為二目:

(一)外的方麵司馬光作《資治通鑒》,其本來目的就是拿給個人作模範的。自從朱子以後,讀此書的人都說他“最能益人神智”。甚麼叫益人神智?就是告訴人對於種種事情如何應付的方法,此即曆史家真實本領所在。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可以益人神智之處甚多,畢秋帆的《續資治通鑒》可以益人神智之處就少了。因為畢書注重死的方麵,光書注重活的方麵。光書有好幾處紀載史事,不看下麵想不出應付的方法,再看下麵,居然應付得很好。這種地方,益人神智不少。

(二)內的方麵我們看一個偉人的傳記,看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往往有許多在很小的地方,所以自己對於小事末節,也當特別注重。但不單要看他的成功,還要看他的失敗,如何會好,如何會壞,兩麵看到,擇善而從。讀史,外的益處,固然很多,內的益處,亦複不少。

史家有社會、個人兩方俱顧慮到的,好像一幅影片,能教人哭,能教人笑。影片而不能使人哭,使人笑,猶之曆史不能增長智識、鍛煉精神,便沒有價值一樣。

戊讀史的方式

附帶要說幾句,關於讀曆史的方法,本來可以不在這兒講。不過稍為略說幾句,對於自己研究上亦有很大的益處。如何讀曆史才能變死為活,才能使人得益,依我的經驗可以說有兩種:一種是鳥瞰式,一種是解剖式。

(一)鳥瞰式這種方法在知大概,令讀者於全部書或全盤事能得一個明了簡單的概念,好像乘飛機飛空騰躍,在半天中俯視一切,看物撮影,都極其清楚不過。又可以叫做飛機式的讀史方法。

(二)解剖式這種方法在知底細,令讀者於一章書或一件事能得一個徹始徹終的了解。好像用顯微鏡細察蒼蠅,把蒼蠅的五髒六腑看得絲絲見骨。這種方法又可以叫做顯微鏡的讀史方法。

此回所講,偏於專史性質,既較精細深刻,所以用的方法以解剖式為最多。然用鳥瞰式的時候亦有。最好先得概念,再加以仔細研究。一麵做顯微鏡式的工作,不要忘了做飛機式的工作。一麵做飛機式的工作,亦不要忘了做顯微鏡式的工作。實際上,單有鳥瞰,沒有解剖,不能有圓滿的結果。單有解剖,沒有鳥瞰,亦不能得良好的路徑。二者不可偏廢。

至於參考書目,關於專門的,我想開一總單,不分章節。因為圖書館少,恐怕分配不均。開一總單,則彼此先後借閱,不致擁擠。下禮拜打算就開出來(名達按:先生後因身體不健,未及編此參考書目)。關於一般的,可以先讀下列各書。沒讀過的非讀不可,讀過的不妨重讀。

(一)《中國曆史研究法》梁啟超

(二)《史通》劉知幾

(三)《通誌》(總敘及二十二略敘)鄭樵

(四)《文史通義》章學誠

(五)《章氏遺書》(關於論史之部)章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