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這個時代,雖然科技越來越發達,但資源同時也變得越來越缺乏,尤其在人口眾多的中國,競爭變得越來越激烈。盡管沒有戰爭年代的巨大外在壓力,但社會內部的角逐足以使速度慢的人喪失大量的發展機會,而速度快的人則會占有更多資源。
下層人很辛勞卻事倍功半
傳統的價值觀總是強調“天道酬勤”,似乎人隻要勤勞就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似乎成功會自然而然地降落到勤勞者的頭上,於是社會上的多數人都天真地認為:隻要自己勤勤懇懇地勞動,自然就會得到相應的報酬。這其實是一個誤解,這是原始社會的觀念,卻在不經意間穿越了幾千年的時光傳承到現代。人類社會實現全社會大分工之後,種瓜得瓜的可能性就越來越小了,一方麵交換不可能達到完全的“公平”,另一方麵勞動成果的取得不再由個人而是由市場決定,勞而不得的風險越來越大。在知識經濟時代,苦幹不可能戰勝巧幹。誰的效率低,就注定墮入社會分工網絡的底層。事倍功半的勞動效率,是所有人最宜警惕的情況。
關鍵時刻慢一拍——很多時候機遇因為動作慢而被浪費掉
所謂效率,就是效果除以時間,如果沒有效果,即使節約了時間,也不算有效率。所以要做到有效率,就必須保證效果,而要有效果,日常工作效率又不能太低,所以效率與效果是相輔相成的,要保證兩者都好,就不能出現“關鍵時刻慢一拍”的情況。
中美洲的一個海濱小鎮上,住著兩個年輕人,一個叫胡裏奧,一個叫菲利,他們的家境都很貧寒,也都很勤勞勇敢。有一天二人各駕一條小船到海上打魚,不意海上突起風暴,把他們的小船吹到了一個荒島上,他們隻得上島休息,等待天氣好轉再回家。
正當他們在島上跌跌撞撞地瞎逛時,不小心掉進了一個入口被野草雜樹虛掩的洞裏,進去一看,裏麵空間極大,堆滿了數不盡的金銀珠寶,看樣子被塵封多年了。二人喜出望外,便把寶藏粗粗平分成了兩部分,準備運回去做超級大富豪。當天晚上,胡裏奧忙碌了一晚,他把能一次帶走的東西都打包整理好,實在沒有容器了,便用棕櫚葉包起來,隻等第二天裝船回家;菲利則如癡如醉地把玩其中的一些寶貝,並抱著一隻做工精巧的銀壺睡著了,因為他認為胡裏奧的做法很愚蠢,他心想:“反正這裏沒人知道,這些寶物一次又拿不走,總還是要來第二趟的,下次來時雇一條大船就夠了,現在純粹是瞎折騰。”
第二天早上風和日麗,二人各自把寶貝搬上船往回航行了,胡裏奧像平時一樣奮力地劃槳,他的船走得很快,而菲利則慢慢悠悠地搖著槳,時不時在陽光下鑒賞一下昨晚看不清的寶貝,仿佛已經在享受富翁的生活了。平心而論,昨天與風暴的搏鬥消耗了他們大量的體力,他們確實都還沒有恢複過來,但胡裏奧似乎有著無窮的力量,運槳如飛。
不久,胡裏奧上岸了,而菲利還在海上一邊晃蕩一邊吃著魚幹。十分不湊巧,突然間遠處漂來一隻海盜船,他們鳴槍迫使菲利停下,菲利被劫了!不用說,小船上的寶貝都被海盜繳獲,菲利還被迫說出了荒島寶藏的位置,海盜也把這些寶貝席卷一空了。但是菲利很奇怪,海盜為什麼會盯上他這條小漁船?海盜頭子笑著說:“我們注意你很久了,近海地方並沒有多少魚可打,一個普通漁民怎麼會在這裏慢悠悠地晃蕩?當我拿起望遠鏡的時候發現你的船吃水不深,而你手裏拿著一隻亮閃閃的東西,我就明白幾分了。”菲利又問:“那你們沒有看到我前麵那個人嗎?他的船上裝了不少的寶貝,他急匆匆地往回趕,不是更可疑嗎?”海盜頭子說:“正因為他的船挺沉,所以我以為他是個打了一夜魚急於回家的漁民,如果你要怨恨的話,隻能恨你自己動作太慢了。”
菲利空手回到鎮上,向胡裏奧訴苦,並要求胡裏奧給他一部分財寶,但是胡裏奧隻給了他一顆寶珠,同時很不屑地說道:“若不是你的怠慢,我們便能悄悄地把島上的寶藏全帶回來,你欠我那麼多,怎麼好意思和我分寶貝呢?”菲利悔恨不已,從此再也不敢怠慢生活了。當然,他也沒有機會怠慢生活了,隻能在海上做一輩子辛苦的漁民了,而胡裏奧則靠著那一小船寶貝做起了生意,成了一個悠閑的體麵人。
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但若動作太慢,就會被別人搶先,使自己被排擠在競爭的門檻之外。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人就是因一時的怠慢,缺了那最寶貴的臨門一腳,落得個辛勞一生、度日艱難的下場。所以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勞動效率最大化,就必須抓住關鍵時刻,關鍵時刻無論有多勞累,都不能鬆氣,頂住那陣子,就會賺來一個美好的明天。
南轅北轍,不會刹車——太依賴慣性,就會做大量無用功
春秋戰國時候,魏王準備攻打邯鄲,剛剛出門的季梁聽到這件事,半路上就返回來,來不及舒展衣服皺折,顧不得洗頭上的塵土,就忙著去謁見魏王,說:“今天我回來的時候,在大路上遇見一個人,正在向北麵趕他的車,他告訴我說:‘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既然要到楚國去,為什麼往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不錯,但是這也不是去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即使多,但這不是去楚國的方向啊。’他又說:‘我的車夫善於趕車。’我最後說:‘這幾樣越好,反而會使您離楚國越遠!’如今大王的每一個行動都想建立霸業,每一個行動都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國的強大,軍隊的精良,而去攻打邯鄲,以使土地擴展,名分尊貴,大王這樣的行動越多,那麼距離大王的事業無疑是越來越遠。這不是和那位想到楚國去卻向北走的人一樣的嗎?”
這個家喻戶曉的寓言本來是用來諷喻魏王攻趙的大事,但它對我們平時的工作生活也具有警戒作用。有太多人因為時常做南轅北轍的事,結果一生碌碌無為、渺小可憐。
人們為什麼會做南轅北轍的事呢?我們再仔細分析一下這個故事就知道了,問題首先出在慣性思維上,魏王在過去的認知邏輯基礎上,他得出一個簡單的結論:要稱霸天下,就必須進行戰爭。但他沒有分析新形勢,當時的天下已經是強手林立,勢力相對均衡的狀況。首先趙國實力不容小覷,魏王並不能像春秋時期吞並小國那樣輕易將它完全消滅,頂多獲取一點土地;其次,七雄在政治經濟乃至地理上相互牽製,攻打趙國勢必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和攻擊。如果魏國沒有自信麵對多國的攻勢,就不應冒這個險。實際上戰國時期已經不再那麼容易出現什麼霸主了,一兩次的軍事勝利嚇不倒大國,所謂的會盟也不再有約束力。後來的曆史證明,隻有像秦國這樣在早期累積軍力物力、在後期進行超大規模戰爭的諸侯,才能成就真正的統一霸業。當然,造成魏王判斷失誤的還有一點,就是太重視自己的優勢,被一點長處蒙住了理性的眼睛。
其實在每個人的人生道路上,經常都會出現形勢悄然變化而當事人不自知的情況,而有些人在發展事業中,更是依靠自己現有的優勢向著錯誤的方向大踏步地“前進”,結果走得越快,錯得越遠。
有個農村的年輕人,有一次看到一個朋友在家鄉賣電腦學習機賺了不少錢,於是也參與進來做代理,他很快找到了進價更便宜的貨源,便想著到大城市附近的郊縣去賣個更好的價錢。但等他到了武漢周邊的一些農村才發現,這裏早已是網吧林立,想學電腦的孩子更願意進職業學校和電腦培訓中心去,誰也不願意買什麼學習機。而他認為東西本身質量不錯,對於一些年輕家長來說教育功能合適、價格又便宜,一定有人願意買,加上預計利潤很高,賺錢是遲早的事。於是就使出了降價和其他一些促銷的手段,雖然貨最終是盤出去了一部分,但他的促銷費用也不小,根本就沒有賺到什麼錢。這時他還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又回到家鄉去賣,但令他沒想到的是,隻是半年時間,家鄉也變得遍地網吧。加上電腦本身降價也很快,很多人家裏已經買了電腦了,鄉親鄰裏就到他們家裏去學電腦,誰也不去看那“小兒科”的學習機了。自己手裏的學習機算是爛光了,等他找到廠商,廠商告訴他:當初給這麼低的價格給他,就是希望他能夠找到合適的市場,現在賣不出去,怪不得別人。其實他的朋友之所以能夠賺錢,就是看到了市場的空隙,而他不知道抓住這個空隙,卻向相反的市場跑去,加上有“低價”這匹馬,他跑得就更義無反顧了!雖然楚國(武漢)是到了,但離賺錢這個目標是越來越遠了。
一個人如果想要成為人上人,決不可以犯南轅北轍的錯誤。走下坡路,怎麼可能成為上層人呢?
殺雞用牛刀——把精力和時間消耗在無益的地方等於已經失敗
一片湛藍的海域,一群閑適的鯊魚。不斷有肥大的魚兒遊來,成了鯊魚們的美味佳肴。
一群梭子般的小魚從它們麵前悠然遊過,視它們如無物。鯊魚們憤怒不已,拍鰭追殺。
海水由藍變綠,海域由深漸淺。前麵是一個海灣,橫亙著金黃色的沙灘。小魚順灘而奔,海水托著這些魚兒輕鬆地遊動,而鯊魚則隻能靠自己的力量亂撞,逐漸失去了威力。虎落平原被犬欺,它們再也無力殺死任何一種魚了。
第二天,人們在海灘上看到了多條已死亡的鯊魚。世界為之嘩然,各類專家蜂擁而至,研究鯊魚擱淺之謎。
一位專家道出鯊魚死亡的緣由:是那些小魚把海上屠夫引向死亡,鯊魚是因追逐小利而暴死,空耗了自己的巨大力量。
即使是最強大的動物,它的力量也是有限的,如果總是傾盡全力卻追逐每一個小目標,它最終隻能選擇失敗和滅亡。對於人來說,節約自己的精力更為重要,因為人的體力和腦力的恢複速度更慢、韌性更差,如果不顧一切地想做好所有的事,最終隻會一事無成。
訂書機剛剛被發明出來的時候,很多人感到很困惑:上百張紙摞在一起,連鋒利的刀也不容易一次性穿過,為什麼那短短細細、用手就能輕易掰壞的訂書針,居然能夠一下子穿透?真正的原因,是由於它能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兩個點上,垂直用力。有很多看起來很聰明的人,忙忙碌碌地同時做很多事情,看起來好像他們能力很強。可是往往到最後,這些人並不能真正做成什麼事。反而,這世上有許多人,看來很弱,也沒什麼了不得的才能,卻能成就偉大的事業。這些都是因為他們能像訂書針一樣,認清目標,集中全力,奮鬥到底。
如果一個人過於努力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好,那他就會一事無成。如果他想把每件事的每個小細節都處理好,他就會累趴下。有一個本科畢業生非常聰明,也很勤奮。他曾經在2年的時間裏同時準備會計師資格考試和律師資格考試,並且還在電腦技術方麵下了一番工夫。他也確實很聰明,證書都考下來了,還做了自己的網站。遺憾的是,這些和他的工作,對他的個人職業發展都沒有什麼關係。他隨意的性格使他不適合從事會計師工作;他也不像一般律師那樣巧言善辯;網站也隻是他的業餘愛好……更為嚴重的是,由於大量的精力都投入到了這些事情上,影響了他的本職工作,這一度引起老板的極大不滿,甚至使他麵臨下崗的危險。而由於這些事情占據了他全部的業餘時間,整整幾年時間他都疏於鍛煉,身體越來越差,即使想要獨立創業也十分困難了,因為承擔創業的壓力需要極好的身體素質。最後,他自己反省說,他的失敗就在於能夠做成事,但不能選擇正確的、真正需要的事情去做。
集中力量的意義並不僅僅在實現大理想、大目標的時候才體現出來,人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需要貫徹這一原則。為了說明這一點,一個教授為一群學生做了現場演示,他一邊對那些善於考試、高智商的學生說:“我們來做個小測驗。”一邊拿出一個一加侖的廣口瓶放在桌上。隨後,他把一堆拳頭大小的石塊放在桌上,又仔細地、一塊塊地把它們放進玻璃瓶裏。直到石塊高出瓶口,再也放不下了。他問道:“瓶子滿了嗎?”所有的學生都應道:“滿了。”教授反問:“真的?”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礫石,倒了一些進去,並敲擊玻璃瓶壁使礫石填滿石塊間的空隙。“現在瓶子滿了嗎?”他第二次問道。
這一次學生們有些明白了。“可能還沒有。”一位學生應道。“很好!”教授說。他伸手從桌下拿出一桶沙子,開始慢慢地倒進玻璃瓶。沙子填滿了石塊和礫石間的所有空隙。他又一次問學生:“瓶子滿了嗎?”“沒滿!”學生們大聲說。他再一次說:“很好。”然後,他拿過一壺水倒進玻璃瓶,直到水麵與瓶口平。他抬頭看著學生,又問道:“這個例子說明了什麼?”一個心急的學生舉手發言:“它告訴我們:無論你的時間表多麼緊湊,如果你確實努力,你可以做更多的事!”“不!”教授說:“那不是它真正的意思。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如果你不是先放大石塊,那你就再也不可能把它放進瓶子裏了。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無論做什麼事情,你必須避免用大瓶子裝沙子,而應該用它來裝石塊;避免在小事上耗費太多的精力,隻有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成功。”
有一次一個記者向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請教成功之道,愛迪生笑著說:“我隻是擁有將身體與心智的能量鍥而不舍地運用在同一個問題上而不會厭倦的能力……你整天都在做事,不是嗎?每個人都是。假如你早上7點起床,晚上11點睡覺,你做事就做了整整16個小時。對大多數人而言,他們肯定是一直在做一些事,唯一的問題是,他們做很多很多事,而我隻做一件。”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確實容易被眼前的繁雜事務所糾纏,像消防隊員一樣忙於救火。這是令人厭煩卻有些“無奈”的現象,當它發生時本人往往難以察覺,誤認為是在忙工作。所以,很難從中擺脫出來。例如,有的文員熟練地掌握了辦公軟件的使用方法,他們便常常拘泥於如何做出一份搶人眼球的計劃方案,卻根本不去注意客戶或上級對這份文檔的要求。他們終日在計算機前紋絲不動地考慮如何不斷變換計劃書的版麵和字體,如何不斷插入新的表格和插圖。他們的口頭禪是:“太忙!”“等等!”如果要問他們的勞動成果,連他們自己都無法說得清楚。這樣的工作方法顯然是錯誤的。任何形式上的工作都是為其根本目標服務的,將自己埋沒在瑣碎的小事上,一定會因小失大,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那麼怎樣才能提高效率呢?你應該將自己的工作列出一個清單,先做最重要的事,依次而下。提高效率並不意味著不顧細節和完美,而是為了使重要的事完成得更好。因為隻有當你專注於做對你最重要的事,你才能更有效地使用你的精力。徹底完成一件事後,再開始做下一件事才能提高效率。不是隨便什麼事情都要你投入相同的精力,分不清重點,一時東一時西,摸不清楚方向隻會使你自己陷入混亂,錯誤百出。
不要浪費時間做“垃圾”工作,去做那些會增加你生產力的工作。——心理學與行為專家羅伯特·羅希(Roberta Roesch)。職業谘詢專家戴維·蘇洛則這樣告誡道:“假設把生活比作開火車,如果讓人們完全按照本性去生活一天,我擔保每列火車都會走上岔路。而出岔的原因也許是在於鐵軌上的一個小小的螺絲釘或是空中飛過的一隻蚊子。”
中層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如果幸福就意味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生存狀態,那麼這個世界上幾乎有一半的人是幸福的,但事實是不是如此呢?人要想實現壯麗的理想、摘取閃亮的人生獎牌,顯然不能走著向目標進發,他必須跑,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奔跑。
如果一個人已經滿足於“一比一”的投入產出比,那麼他就不會取得真正的成功,自由和榮耀也不會降臨於他的頭上,因為每當他準備收獲更多成果時,他就必須將雙手牢牢銬在工作上;而每當他們準備鬆一口氣的時候,更多的好處就流到別人那裏。這樣怎麼可能會有盈餘和富足呢?
如果你自視甚高,就不應該滿足於一般的工作效率。
隻管收獲,不管效率——很多時候提高效率成了別人的事,錢最終也會變成別人的錢
每個人參加工作,都有自己獨特的觀念和態度。很多時候效率低下的原因首先就來自不正確的觀念和態度,不少人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巨大機器(一個公司或單位)中的一個齒輪,根本無法決定機器的轉速,即使有益於提高它的運轉效率,自己也得不到太多的好處。抱著這樣一種態度做事,能夠完成任務就謝天謝地了,哪裏會有效率可言?
在計劃經濟時代,人們既體驗不到收入與效率的關係,也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對團體發展的影響。售貨員在上班的時候一有機會就打毛衣,顧客來了沒有注意,走了也不知道。在交易的時候心不在焉,既浪費了顧客的挑選時間,也消磨了自己的心智,有人甚至連主要的商品價格也要翻筆記本才知道。這樣的工作態度,為整個國家增加了交易成本,降低了商業的效率。對於這樣的人,即使教他們使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他們的業績也不會有任何提高,因為效率對於他們來說無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