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崇高感和使命感是人超越平凡最重要的武器。不論做什麼樣的工作,看重自己的價值,就會在做事的同時並快樂著……
下層人滿足於參與感
人做任何事都是有既定目標的,但當目標看起來太難實現時,許多人就開始放棄目標,轉而追求所謂的過程。“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過程”,這句話成了現今最流行的人生警句。這種理念究竟對不對呢?也對,也不對。
對於那些過分消極的人來說,鼓動他們參與就是一種最好的幫助。但人生是現實的,做人如果不努力追求自己定下的目標,就會被淘汰出局,連參與的機會都會被剝奪。
所以,即使人生是一場戲,你也應該把你的角色演好,而不能不負責任的想:我上過台就夠了。
試過就夠了——做太多失敗的事,是浪費人生
有一個寓言叫“狗熊掰玉米”,說的是狗熊夜裏在地裏偷玉米,掰下一個,就夾在腋下。可是走不上三步,看到另外一個大的,便覺得比前麵的更好,就把新掰的這個掰下來夾到腋下,不用說,原先夾著的那隻就掉在地上了。等到另一個到手,覺得還有更好的,又扔掉手裏的,去掰那個“更好的”,不知不覺走到玉米地的盡頭,天都亮了!它隻得慌慌張張隨便掰一個,回去一看,恰恰是個賴子玉米,也隻好將就啃啃了。
我們都會笑那個狗熊太傻,可如果你是狗熊,又會怎樣?
狗熊犯傻是有客觀原因的。首先,玉米有層層疊疊的“外衣”包著,裏麵的種子究竟如何,並不那麼容易判斷。其次,太多的玉米擺在麵前,形成了誘惑和幹擾。隻有一個玉米時,你會剝開來細細觀察;兩個玉米,你會放在一起比較;滿眼的玉米,你哪裏會有心思來分析研究?高矮胖瘦相差無幾,一律地飽滿誘人,掰了這個就要放棄那個,你到底要誰?
其實真正的機遇是很少的,人一生中可能就隻有一兩次。炒股時間長的人都知道:十隻股票中,你隻要買對了兩隻,這兩隻所賺的錢,常常就比其他八隻都多。現代營銷理論認為:在許多暴利行業裏,20%的高端客戶往往能提供80%的利潤,而80%的低端客戶隻能提供20%的利潤;同理,一個公司,占總人數20%的那部分員工,卻創造了超過80%的價值。反之,隻要有20%的員工在浪費時間,這個公司基本上就沒希望了。
失敗者的一生,往往並不是沒有遇到過成功的機遇,他也曾經有過遠大的目標,也曾看見過成功的希望。也有過一段愉快的日子,幹什麼都順,前途無限光明。然而當那一陣高峰過後,生活又漸漸平淡了,許多人便開始煩躁,一心想創造新的輝煌。於是大量的精力用於開拓,原來想法反而顧不上了,時間一長,自然廢棄。當然,廢棄的還不隻是曾經的遠大理想,還有自己的美好青春。
千辛萬苦開了頭,卻不能堅持下去,一輩子都在追尋,一輩子都在選擇,等到發現已經快走到人生盡頭,才像那掰包穀的狗熊,隨便對付一個了事。
一個目標、一個夢想的珍貴,是要在事過很久以後,回頭再看,才能發現的。並不是所有的付出都能得到相應的回報,正如你買了十隻股票,也許80%的利潤來源於其中的兩隻,如果你不緊緊把握住它們,狠賺一把,那另外八隻的虧損就可能把利潤全部吃掉。
人生就是這樣不公平,那兩隻賺錢的股票也許並沒有消耗你多少時間,另外八隻賠錢的買賣,卻讓你殫精竭慮。所以把一件事情做透,是成功人生的捷徑,千萬不要以為機會遍地都是,人一輩子大量的活動其實都隻是鋪墊,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隻有幾次,當你手上抓住一個機遇時,再難也不要鬆手,也許完成這一件事,就奠定了一生的價值。
曾有一個學生請教資深職業谘詢師:“職場成功者與失敗者的根本區別在哪裏?”谘詢師說:“成功的人把一個行業做透才跳槽,失敗的人把一個行業做砸才跳槽。”一個人一輩子需要多少次成功?答案很簡單:隻一次就夠。因為一次的成功可以帶來十次、百次,甚至是一輩子的成功;一個人一輩子需要多少次失敗?答案也很簡單:一次就夠。因為一次失敗帶來的心理陰影將影響一個人一生。所以,失敗與成功的力量不是對等的。失敗不是成功之母,失敗與成功的唯一關係也隻是:從失敗中可以總結出不成功的經驗。而這些經驗說白了也隻是失敗的經驗,不是成功的經驗。麵對每一次不同的環境和機會,上一次失敗的經驗不會送給你成功的信息,相反常常讓你心裏產生更大的恐懼,它唯一的作用在於:讓你不會像上次一模一樣地失敗。所以,失敗與成功並沒有任何直接聯係。
一位哲人說:“所謂經驗,就是等你病好後才拿到的藥。若你再犯同樣的病,這藥已經失效;若你不犯同樣的病,這藥早已過期。若別人犯這樣的病,又不會買你的。經驗真是不可救藥之藥。”
一旦決定要達成某個重大目標,就一定把全部生命放進去完成。“試過就夠了”的心理,正是下層人無法提升自己的最大門檻。
我已經盡最大努力了——這是典型的遁詞,成功者總是想,我還要更努力
麵對失敗,下層人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實際上,為了爭取勞動成果,成功人士也經常這樣說,但不同的是,成功者從來不把這句話放到自己心裏去。他們很清楚:自己仍然有進步的空間。他對自己說的是“我還要更努力”。但凡每完成一件工作就想“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的人,多半都會匍匐在社會的底層。
一個廚師在下班的時候總是想:“我燒菜的時候遵循的是最嚴格的程序,火候也用得恰到好處,作料用量也非常精確,客人不喜歡吃,那是他的口味太偏。”結果這個廚師永遠也不能進入大飯店成為名廚,因為他始終認為自己已經盡最大努力了。一個老師在下班的時候總是想:“我已經把我所擁有的知識全數教給學生了,他們聽不懂要不就是不想學,要不就是天資太差。”這個老師便永遠無法成為名師。一個運動員在休息的時候想:“訓練已經達到了我的體能極限,我無法再突破了。”這個運動員也注定不會拿到任何獎牌。
作為一個廚師,他不但要考慮到自己心中的好菜標準,他還應該站在顧客角度來品嚐、調試自己的菜,從而適應更多顧客的需求和口味,這樣才會使自己的名氣逐漸大起來;作為一個教師,他不但要做好自己的“教”,還應該注意學生的“學”,隻有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有所進步,使自己獲得成功;作為一個運動員,他不能隻看到自己的狀況,他應該問一問,為什麼自己和其他運動員一起訓練,別人為什麼能夠堅持下來,自己卻做不到?所以“已經盡了最大努力”實在是一種毫無意義,“自欺欺人”的說法。
“盡最大努力”是一種良好的態度,但態度並不能保證成功。有些人在說這句話的時候僅僅隻是在表明自己的做事態度,但更多的人同時還借此暗示:環境或客觀因素是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過錯不在自己身上。
其實如果認真分析自己的行動過程,你會發現,決定任何一件事成敗的因素都是錯綜複雜的,你根本不可能把“環境因素”或“客觀原因”與“個人因素”或“主觀原因”完全分開來。曾經有一個中學生,他平時學習很認真,按平時的作業情況來看,他是非常優秀的學生,但他在大型考試上的成績卻往往極不穩定。父母知道這與他的臨場發揮有關,便總是安慰他說:“我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他們天真地相信,兒子一定會在高考的時候取得好的成績。應該說,父母的開明對他的學習是有好處的。但不幸的是:這個中學生在高考中一敗塗地,比平時考試最差的時候還要差。這時父母便開始問他:“你究竟是怎麼搞的,遇到了什麼問題?”
這孩子痛苦地說:“高考的時候我前麵坐了一個喜歡不由自主全身顫抖的同學,他好像是得了一種什麼怪病,他每抖一下,我的心就被他打亂一下,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做大題。”父母非常氣憤,便去找老師,他們質問老師為什麼要安排他們的兒子坐在一個愛顫抖的同學後麵考試。老師很無奈地告訴他:“高考的座位是隨機安排的,沒有人為介入的可能。”老師甚至還反問一句:“為什麼別人從來都不介意這位同學的顫抖呢?高考的時候前後桌分得很遠,前麵的同學的顫抖是不能直接影響後麵同學的考試的。”聽到這裏,家長便開始反思,他們向老師詢問兒子過去考試失敗的原因,“他常說考試的時候有幹擾因素導致自己的發揮不正常,可為什麼其他的同學總是不怕幹擾?”老師這樣回答。原來所謂的環境幹擾問題與他自己的心理素質有極大的關係,如果他真的靜得下心來,隻要一低頭就看不見前麵顫抖的同學了。所以說很多被視為由外因引起的失敗,往往正是由內因引起。
也許你會說:人的能力是有限度的,有些困難確實在我能力範圍之外。這顯然是一個謊言,人類潛能的極限在哪裏,誰也說不清楚。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認為,一個普通人隻運用了其能力的10%,還有90%的潛能可以挖掘。前蘇聯學者伊凡則認為:如果我們迫使頭腦開足一半馬力,我們就會毫不費力地學會40種語言,把蘇聯百科全書從頭到尾背下來,完成幾十個大學的必修課程。
當然,你可能會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而無法發揮出自己的一部分力量,但這並不能證明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如果你要安慰自己、提高士氣,最好不要采取這種方式,你應該想想:這次行動是不是比上次有更多的進步?如果發現有的話,你的信心就加強了一點。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盡力了,這是不是就意味著你再也無法成功呢?
從比較中獲知進步的信息之後,接下來你應該研究自己的失誤在哪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失誤,以利於自己的改進。這樣,才算真正正確的態度,成功才會向你招手。
成功離我太遙遠——總把成功之路看得太神秘、艱險,永遠都隻能做輝煌事業的局外人
渥淪·哈特葛倫在年輕時曾是一名挖沙工人,長年累月的勞作使他萌發了必須要成就自己的人生事業的欲望——想成為研究南非樹蛙的專家。按照哈特葛倫所受的教育,本來他不具備這方麵的才能,但他從1969年開始,就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了研究的專項上。他每天都收集150個標本,共做了大約300萬字的筆記,終於找到了南非樹蛙的生活規律,並從這些蛙類身上提取了世界上極為罕見的一種能預防皮膚傷病的藥物,從而一舉成名,獲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並成為美國《時代》周刊的封麵人物。他曾經問過一位年輕人是否了解南非樹蛙,年輕人坦白地說,不知道。
博士誠懇地說:“如果你想知道,你可以每天花5分鍾的時間閱讀相關資料,這樣,5年內你就會成為最懂南非樹蛙的人,成為這一領域中最具權威的人。”
年輕人當時未置可否,但他後來卻常常想起博士的這番話,覺得這番話真的道出了許多人生哲理。這位年輕人開始像博士一樣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專項上,終於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就是著名的學者伍迪·艾倫。
每天花5分鍾時間!看到這裏你還會覺得成功像你原來想象中那麼難嗎?其實認真想想,5年時間又算得了什麼?用5年時間使自己成為某一領域的權威專家,這難道不是一條希望之路嗎?
一個人隻要願意提升自己,時間和能力都不是問題。
中層人熱衷於成就感
佛教講四大皆空,把功名利祿說成是一場空,其目的是為了讓那些津津於名利的人放下浮躁之心,活得更加自由灑脫。過於熱衷於追求成就感的人,有時確實容易為一時的成就所迷,或狂妄自大,或放縱任性,或忘乎所以,或不顧一切。
一方麵這樣的人在做人方麵可能不夠成熟,因為他隻能看到自己,而不能看到別人;另一方麵他們不怕表露自己的情感,往往使人妒忌或慍怒。
這樣的人未必能夠有大成就,他們往往因為不能控製自己的感情而跌倒,與真正的大目標失之交臂。
最大的問題在於,眼裏隻有個人成就的人,往往視團隊若無物,在當今這個講求團隊合作的時代,個人英雄主義將會給事業帶來巨大災難。
成功=榮耀?——過於沉醉於個人的榮耀,無助於事業發展
兩頭驢子一隻強健,一隻瘦弱,它們馱著沉重的包袱,在一條偏僻崎嶇的山路上急急地往前走。為了保證易碎的玉石和瓷器不因顛簸而受損壞,趕牲口的商人讓強健的那一頭馱財寶,瘦弱的一頭馱糧食。盡管財寶非常沉重,但強健的驢子因為感到自己馱的東西價值昂貴,所以昂首闊步,把係在脖子上的鈴鐺擺得悅耳動聽,甚至時不時自豪地叫一兩聲。它的同伴則不聲不響地跟在它後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