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笑佛常伴,學會欣賞世界(1)(1 / 3)

如果生活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便是大海上的一葉小舟。大海不會總是風平浪靜的,所以,人也總是有快樂、也有憂愁。靜靜地綻放微笑吧,一個微笑,可以讓我們忘卻煩惱,忘卻心靈的煎熬;一個微笑,可以讓我們坦然地麵對人生的各種失意與彷徨,讓春風拂過沒有褶皺的心。

花開了,花也會凋零,不必為它的凋零而暗自垂淚,也許它的凋零是為了下次花開更豔;葉綠了,葉也會枯萎,不必為它的枯萎而暗自憂傷,也許它的枯萎是為了下次葉綻更鮮;日升了,日也會墮落,不必因暫時的黑暗而惆悵,相信明天太陽依舊會升起;月圓了,月也會殘缺,不必因暫時的殘缺而傷懷,相信月亮下次會圓得更完美。不管生活給予我們的是幸福和快樂,還是痛苦和憂傷,都讓我們報之以微笑吧。因為生活可以拒絕眼淚、拒絕抱怨,卻無法拒絕微笑!在黑暗陰鬱裏微笑,生命會帶給你天空的蔚藍;在陽光明媚裏微笑,歲月會饋贈你花開的絢爛。

這世界上樹葉有千萬片,這世上人有千萬種,不一定都要相愛,不一定都要相守,隻要學會欣賞。欣賞是一道絕美的風景,一隅人人渴望、四季相宜、風味獨特的景觀。學會欣賞,便懂得享受;學會欣賞,便擁有快樂;學會欣賞,便走近幸福。

幸福以各種各樣的形式呈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它隻是一種生命的感受,一種人生的體驗。在很多時候,幸福不是去盼望我們沒有的東西,而是盡情享受自己現在的“擁有”。

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

一個小和尚在廟裏待煩了,總覺得心情煩悶、憂鬱,高興不起來,就去向師父訴說了煩惱。圓通和尚聽了徒弟的抱怨說:“快樂是在心裏,不假外求,求之往往不得,轉為煩惱。快樂是一種心理狀態,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樂。”

接著,他給徒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某個村落,有個老爺,一年到頭的口頭禪是“太好了,太好了”。有時一連幾天下雨,村民們都為久雨不晴而大發牢騷,他也說:“太好了,這些雨若是在一天內全部下來,豈不泛濫成災,把村落衝走了?神明特地把雨量分成幾天下,這不是值得慶幸的事嗎?”

有一次,太好了老爺的太太患了重病。村民們以為,這次他不會再說“太好了”吧?於是,都特地去探望老太太。哪知,一進門,老爺還是連說:“太好了,太好了。”村民不禁大為光火,問他:“老爺,你未免過分了吧?老太太患了重病,你還口口聲聲太好了,這到底存的什麼心呀?”老爺說:“哎呀,你們有所不知。我活了這麼一大把年紀,始終是老婆照顧我,這次,她患了病,我就有機會好好照顧她了。”

講完了故事,圓通和尚啟發弟子:“生活在世上,能把壞事從另一個角度看成是好事,不是很有啟示嗎?隻要抱著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一切遭遇,就沒有什麼擺脫不了的憂鬱。”

沒有人能夠逃脫不幸與不快。世界上不存在極樂天堂,沒人能從世俗的煩惱中解脫出來,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端正態度,妥當地去應付這些不愉快。

換個角度看問題

大德禪師雲遊,在一個老婆婆家裏借宿,一連幾天,那個老婆婆都不停地哭。禪師納悶,問她道:“你為什麼整天都在哭呢?有什麼傷心事,可否容我替你排解?”老婆婆說:“我有兩個女兒,大女兒嫁給賣布鞋的,小女兒嫁給賣雨傘的。天晴的時候,我就會想到小女兒的雨傘一定賣不出去,所以忍不住要傷心;下雨的時候吧,我就會想到大女兒,下雨天當然就沒有顧客上門買布鞋啦,所以我想想就要流淚。這樣一來,我每天都覺得很是擔心。”

禪師說:“原來是這麼回事!你這樣想不對呀!如果我是你,我會覺得每天都很高興。”婆婆說:“大師,這話怎麼解釋?”禪師開導她說:“為女兒擔心是沒有錯,可是你為什麼不為女兒開心呢?你想想,天晴的時候,你大女兒的布鞋店一定生意興隆;下雨的時候,你小女兒的雨傘肯定暢銷,你應該天天為她們開心才是呀,怎麼會難過呢?”

老婆婆聽了禪師的話,豁然開朗。從此,每當她想到自己兩個女兒的時候,無論是晴天還是雨天,她總是笑嘻嘻的。

痛苦和快樂往往是相對的,關鍵取決於你抱著什麼樣的心態,從哪個角度來看待問題。在很多時候,改變一個視角,就會擁有不同的感覺和心情。

太陽每天都會升起

一位滿臉愁容的生意人來到智慧老人的麵前。“先生,我急需您的幫助。雖然我很富有,但人人都對我橫眉冷眼。生活真像一場充滿爾虞我詐的廝殺。”“那你就停止廝殺唄。”老人回答他。

生意人對這樣的告誡感到無所適從,他帶著失望離開了老人。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裏,他的情緒變得糟糕透了,與身邊每一個人爭吵鬥毆,由此結下了不少冤家。一年以後,他變得心力交瘁,再也無力與人一爭長短了。

“哎,先生,現在我不想跟人家鬥了。但是,生活還是如此沉重,它真是一副很重的擔子呀。”生意人對智慧老人說。“那你就把擔子卸掉唄。”老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