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爾忘家,公爾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

——賈誼

春秋時期魯國的貴族、著名的外交家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顯赫家庭。他一生儉樸,以節儉為立身的根本,並且要求家人也過儉樸的生活。他穿衣隻求樸素整潔,除了朝服以外沒有幾件像樣的衣服。每次外出,所乘坐的車馬也極其簡單。

見他如此節儉,有個叫仲孫它的人就勸季文子說:“你身為上卿,德高望重,但聽說你在家裏不準妻妾穿絲綢衣服,也不用糧食喂馬。你季文子以儉為榮,自己也不注重容貌服飾。這樣不僅顯得太寒酸,還會讓別國的人笑話您,而且也有損於我們國家的體麵。您為什麼不改變一下這種生活方式呢?這於己於國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季文子聽後淡然一笑,嚴肅地對仲孫它說:“我也希望把家裏布置得豪華典雅,但是看看我們國家的百姓,還有許多人吃著粗糙得難以下咽的食物,穿著破舊不堪的衣服,正在受凍挨餓。想到這些,我怎能忍心去為自己添置家產呢?如果平民百姓都粗茶敝衣,而我則裝扮妻妾、精糧養馬,這哪裏還有為官的良心?況且,我聽說一個國家的強大與繁榮,隻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並不是以官吏們擁有多少美豔的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的。既如此,我又怎能接受你的建議呢?”一番話,說得仲孫它滿臉羞愧,無言以對,同時也使得他內心對季文子更加敬重。此後他決意效仿季文子,也十分注重生活的儉樸。

季文子出身於三世為相的優越家庭,自己也居高位為政三十餘年,卻能始終堅持以節儉律令自身,並且要求家人也過節儉樸素的生活。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強盛與繁榮,隻能通過臣民的高潔品行表現出來,而不是通過朝廷官員擁有的美豔妻妾和良驥駿馬來評定。這種視平民百姓為衣食父母的思想,充分體現了季文子“以民為本、以國為家”的高尚情操和道德修養。

貧窮並不會有損我們的品行,簡樸隻會使美德更加彰顯。大凡有作為的人,他們往往隻會關注國家和人民是否富裕安康,而不是個人的錦衣玉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