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

——《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麵對錢財的誘惑,人們往往很難保持清廉的作風,除非有著高尚的品質和堅定的毅力,我國東周時期的鬥子文就是一個廉潔的典範。

鬥子文是楚國貴族鬥伯比的兒子。鬥子文出生並成長於貴族家庭,從小就過著富貴無比的生活。但是,他長大後並沒有因為非凡的出身而迷醉於金錢,而是成為了一個潔身自好、兩袖清風的官員。

鬥子文智慧過人,勤學好問,加上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成年後更擁有著豐富淵博的知識。鬥子文的學識和才幹深得國君楚成王的賞識。為了讓鬥子文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楚成王及時將他招入朝廷,拜為令尹。雖然走上了仕途,而且多年身居要職,但鬥子文始終要求自己做到清正廉潔,從不以公謀私,更不會做出貪汙受賄的行為。讓外人感到驚訝的是,鬥子文家中的積蓄居然不足以維持一天的日常開銷,全家人的生活常常朝不保夕。

楚成王對年輕有為的鬥子文欣賞備至,當他獲悉鬥子文經濟拮據後,便主動關心照顧他。每當朝廷聚會之後,楚成王都會額外送鬥子文一束幹肉、一筐幹糧,使他能夠稍微改善一下家人的生活。長此以往,這就形成了楚王宮廷中的一條不成文的規矩。楚成王曾經三次主動為鬥子文增加俸祿,希望以此幫助他全家過得相對富足一些,可鬥子文從來都不會接受。倘若楚成王態度強硬的話,鬥子文就會以辭去令尹來當作拒絕豐厚俸祿的說辭。楚成王對鬥子文毫無辦法,周圍的同僚也對他感到百思不得其解。

其實,鬥子文這樣做的目的絕非刻意抬高自己,而是他覺得做官就應該一心一意地為民做主,而不是隻為了圖謀一己的私利。

專注體現的是執著的人生態度,清廉體現的是高尚的人生品格。專注又清廉的人無論在什麼樣的時代,都是值得人們尊敬並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