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
有為者,亦若是。犬守夜,雞司晨。
注釋:幼:指年紀幼小。守夜:在夜裏守門。司晨:報曉。
譯文:劉晏年紀雖然幼小,但已身居官位,你們這些年幼的學生,隻要勤勉學習,也能達到這樣的目標。
有出息的人,也應當像劉晏那樣。狗會在夜晚看門守夜,防止盜賊入侵。公雞會在黎明時報曉,提醒人們天亮了。
孫中山是近代民主革命家,他一生喜歡讀書。
辛亥革命勝利後,他到英國留學。有一天,幾個中國留學生一起去看他,發現他的生活很艱苦,幾乎連吃飯的錢都沒有了。離開前,這幾個留學生湊了四十英鎊,送給孫中山補貼生活。
過了三天,這幾個留學生又一起去看孫中山。他們來到孫中山的宿舍門口,可是敲了半天門,都沒有人答應。
“算了,別敲了,孫先生大概不在。我們下次再來吧。”一個女留學生說。“先別走,我再試試吧。”一個不高不矮的男留學生說。說完,他用力敲了一會兒,孫中山終於開了門。
幾個留學生奇怪地問:“孫先生,我們敲門敲了很久,你在做什麼事情嗎?”孫中山聽了,不好意思地解釋說:“請原諒,我正在看書,沒聽見你們敲門。快請進!”
他們走進孫中山的宿舍,看見桌子上擺滿了新書。大家好奇地翻看起來。有一個細心的女留學生把新書的定價都加了起來,通過計算,發現買這些書大概需要三十英鎊。女留學生覺得很奇怪,問孫中山:“你連吃飯的錢都不夠,怎麼還有多餘的錢買書呢?”“這是用你們送給我的錢買的,我還剩下十英鎊呢!”幾個留學生聽了都很意外。其中一個勸孫中山說:“你應該多買一些好吃的,總吃不飽,身體會出問題的。不要把身體搞壞了。”孫中山聽了,笑著說:“我覺得買書比買吃的還重要。”
50.李賀的詩囊
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
人不學,不如物。幼而學,壯而行。
注釋:苟:如果。曷:如何,怎麼的意思。
譯文:我們作為人,如果不求進取,隻是一味地苟且度日,生活還有什麼意義呢?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製蜂蜜,供人們食用。
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那還不如這些動物。我們要在幼年時刻苦學習,不斷充實自己。
李賀是唐代著名的詩人,他小時候就被人稱為“神童”。
相傳李賀七歲時就已經閱讀了大量書籍,能寫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詩句。當時的文豪韓愈聽說了李賀的才華,就派人要來李賀的詩作,閱後十分驚奇,沒想到李賀竟達到了這麼高的水平。
韓愈心想:這個孩子很有才華,我應該去見見他。於是他去李賀的家鄉拜訪這位“神童”。
李賀的父親李晉肅本來是唐皇室遠支,因為晉肅的“晉”與進士的“進”同音,李賀為了避父諱,不能考進士。後來韓愈為他寫了一篇《辯諱》,使他有了考取進士的機會。李賀作詩寫文,從不憑空想象或模仿別人。他平時很注意積累素材,觀察生活。李賀常常天一亮就騎上毛驢,背個破舊的錦囊,到郊外尋找素材。他一邊走一邊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有了靈感,便用紙片記下來,放進錦囊中。
晚上回家後,李賀掏出寫滿詩句的紙片,精心整理。他的母親常常看到兒子背著一包紙片回來,又每天寫到深夜,心疼地說:“孩子啊,你要把心嘔出來嗎?”
由於李賀注重觀察和思考,因此在藝術風格上能出奇製勝,不落俗套。李賀為我們留下了許多美麗的詩篇,其中的“黑雲壓城城欲摧”等成了千古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