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對舜文化的關注和研究,開始於上個世紀90年代。到了本世紀,重點進入寫作階段。2004年,我與何紅斌先生合作完成了拙著《舜文化傳統與現代精神》。北師大博士生導師王富仁先生為該書寫了長篇序言,又得到國際著名哲學家中山大學哲學係劉小楓教授的幫助,終於在2005年由上海三聯書店出版。這部書的內容是舜文化的通論,意在綜論虞舜大帝的曆史地位,舜文化學科理論的三個維度,舜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路徑,禪讓與“天下為公”,道德與經濟等,重點放在舜文化與現代精神的關係上。這部書力求從大處著眼,即從曆史的高度出發,而不從人物的具體事件出發;從有利於推動中國社會發展著眼,而不從某個階級、某個集團的觀念著眼;以世界普世價值理念為標尺,而不以評論者個人的情感為標尺。
2007年,本人撰寫了《舜文化通論》。經過幾年的修改補充,全書已達60餘萬字。到今年出版時,考慮到篇幅太大,也為了讓書稿的主題更鮮明,故拆分為《中國倫理的貞下起元——哲學語境中的舜文化》和《中國倫理的軸心突破——曆史語境中的舜文化》兩書,這裏重點談一下《貞下起元》一書的內容。如果說,《舜文化傳統與現代精神》是通論的話,《貞下起元》則是一部專論。比較而言,前者回答“什麼是”的問題,後者則回答“如何是”的問題。
視域問題是一個全局性的問題。中外學術史證明,若視學術為“天下之公器”,則能入思通神明,識綜萬類之域;學術視域也是一種境界,若視學術之為登山,則能達探本窮源、激賞萬壑之境。由是觀之,通論易得,“視域”難求。無論是近視我的學養和經驗之缺,還是遠視中國文化傳統的博大精深,最終的這部續集與讀者的期望之間,相距不啻霄壤。這是需要懇請讀者原宥的。縱然如此,我還是對舜文化“視域”建立一個結構作了很大的努力。
舜文化視域是三維的視域,它來源於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三大危機和三大衝突。三大危機指生態危機、社會危機和精神危機(含道德、價值)。三大衝突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的身心的衝突。
在和合哲學啟發下,筆者繞開“對立”範疇論,而尊崇三分說。“中道”實際上就是三極之道。《易傳·係辭上》說:“六爻之動,三極之道也”。注經的人說,這個三極,指的是天、地、人。《管子·樞言》提出兩和參的關係問題:“凡萬物陰陽,兩生而參視,先王因其參而慎所入所出。”兩是可感的實體,生成之物;“參”在許多場合裏是兩之間的關係。對此,龐樸先生解釋說:“《逸周書》‘人有中曰參’那句話裏所謂的中,可以理解成有中介,也可以理解成有心,而從‘人有中曰參,無中曰兩’的原話來看,似乎後一種理解更準確一些。它的完整意思是:人如用心,則能看出參來;如不用心,所見的隻是兩。參是靠心看出來的,不去看或不會看,它便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