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讓自己在群體中脫穎而出(1)(1 / 2)

我們從自己做出的犧牲中所獲得的最大好處是,回 報永遠大於付出,反作用大於作用。

—奧裏森·斯韋特·馬登

人就是為了做某些不平凡的事而生的。你永遠不可能再找出一個和你一模一樣的人,因為你是獨一無二的。你所具備的那些特有的天分、能力、情感、思想、態度和人生觀,讓你和其他所有生活在這世界上的人截然不同。

你具有很多從未被開啟的潛能。你擁有一個由1000億個神經細胞組成的讓人不可思議的大腦。它們中的每一個細胞又和其他2萬個細胞連接。你可能擁有的思想和主意的組合數量比在已知的宇宙中存在的分子數量還要多。你確實與眾不同!

你曾經提出並回答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可能是:“我要怎樣做才能讓我的人生與眾不同?”

你希望自己因為什麼而名揚天下?當你離世後,你希望人們如何評價你?你想為這個世界留下什麼遺產?你希望做些什麼來改善其他人的生活?

彼得·德魯克在他的著作中曾經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一位高中老師讓他的學生們思考他們在死後最想為這個世界留下哪些遺產。雖然這些學生才十幾歲,但是這位老師告訴他們現在考慮留下什麼遺產時間並不算早。

10年以後,德魯克在一次同學聚會中遇到了那個班上的幾個學生。他發現其中幾個人一直把那條建議牢記在心,並且在他們進入職業生涯的時候就開始考慮留下什麼遺產的問題了。他注意到,這些學生在他們所從事的領域中取得的成就,是那些沒有把這個問題當回 事兒的學生所無法比擬的。

這些年輕人對待自己和世界的態度有別於其他人。他們要求的是更高層次的自尊和自重。他們更嚴肅、更自信。有關留下什麼遺產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影響著他們的思想和做出的決策。

你想留下什麼遺產呢?在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經典著作《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The 7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一書中,他認為人活著要實現4個目標:生存、愛、學習和留下遺產。似乎曆史上大多數的偉人對於他們應該為這個社會做出哪些貢獻都進行了大量的思考。

澳大利亞商人彼得·丹尼爾斯(Peter Daniels)閱讀過500多位名人的自傳和傳記。他發現這些名人具有一種相同的特質—使命感。

縱觀曆史,那些在這個社會留下真正遺產的人堅信他們的生命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他們相信自己就是為了造福人類而降生在這個世界上的。

阿爾貝特·施韋澤(Albert Schweitzer)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之一。19世紀末,30歲的他就已經成為歐洲頂級的巴赫管風琴演奏家。直到今天,他仍然是一位音樂大師。他曾經在歐洲各大首都的音樂廳舉辦音樂會,他也因此而備受尊敬並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他30歲的時候,他開始思考如何讓自己的生命變得與眾不同。當時正值19世紀末期,非洲還是一片有待開發的土地,報紙和雜誌上麵充滿了對那裏的人民所遭受的痛苦和貧困的報道。

阿爾貝特·施韋澤決定成為一名醫學傳道士。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重新回到學校並且用了8年的時間獲得了熱帶醫學學位。他一邊舉辦音樂會一邊募集資金。在他38歲那年,他登上了一艘裝滿醫療設備的船遠赴非洲。隨後,他又轉乘小船沿著奧古厄河上行到達了一個被稱為蘭巴雷內的茅屋村,在那裏,他搭起了帳篷,開始了自己的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