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麵博弈的結果來看,同樣是一群人,卻存在著天壤之別。在這場博弈中,他們都有如下的選擇,其一,雙方之間互相合作、達到各自利益;其二,互相不合作,各顧各的,自己努力來獲得利益。我們可以看出,在這場博弈中,隻有那些互相合作,相互幫助的人,才能夠真正達到雙贏,走向正和博弈。事實上,正和博弈是一種相互合作,非對抗性博弈。而對於人際交往來說,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就應該采取這種非對抗性的博弈。
可以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可以不依靠他人而獨立生活的,這本來就是一個需要互相扶持的社會,主動伸出友誼的手,你會發現原來四周有這麼多的朋友,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和其他人互相扶持,共同成長。
“正和博弈”中的雙贏思維
現實生活中,我們與人發生矛盾或衝突時,如果能從對方的利益出發,能從良好的願望出發,便能使人際交往達到互利互惠的“正和博弈”狀態。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要達到效益最大化,就不能以自己的意誌作為和別人交往的準則,而應該在取長補短、相互諒解中達成統一,達到雙贏的效果。例如,夫妻之間的互利互惠,可以使彼此間的感情更親密。
有這樣一對夫妻,妻子是個癱子,丈夫是聾啞人,外人看來他們應該很不幸,但他們卻生活得很幸福。譬如他們要去鎮上買一些日用品,由於丈夫不會說話,當然不好交際,所以,在去鎮上賣東西的時候,這個聾啞丈夫一定會騎著三輪車,讓妻子坐上,到了要買東西的地方,妻子便坐在三輪車上談價錢購貨物。更可貴的是,他們從來沒有因為某件事情而發生過爭吵,為什麼呢?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大本領,而是因為他們能互相補充彼此之間的缺陷:妻子走路不方便,丈夫卻有強健的身體;丈夫不會說話,妻子卻有很好的口才。由於他們能取長補短,所以他們在一起仍生活得十分的美滿。
這種在交際中能互利互惠的情況,便是“正和博弈”。
再比如,有這樣一對夫婦,他們一生都沒激烈地爭論過,更不用說吵架了,在生活中他們更是默契、和諧。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習慣,就是每天都要煮雞蛋吃。不過,奇怪的是妻子在煮雞蛋時,每次都是自己先吃了蛋白,而把蛋黃留給丈夫;而其丈夫每次煮雞蛋時,便吃了蛋黃,把蛋白留給妻子。這似乎成了習慣,直到丈夫去世前,說自己想吃雞蛋時,妻子便煮好了雞蛋,首先剝掉了蛋白,將蛋黃給了丈夫。丈夫說,他想吃一次蛋白。妻子說,你不是喜歡吃蛋黃嗎?丈夫搖搖頭說,其實他並不喜歡吃蛋黃,隻是看妻子愛吃蛋白,所以才每次都吃蛋黃的。這時,妻子也告訴了丈夫,其實,她本來愛吃的是蛋黃,隻是因為見丈夫每次都願意吃蛋黃,所以她每次才吃蛋白的。
這個故事的確很美麗,讀後讓人為夫妻間的相敬如賓為之動容。其實,在交際中,如果遇到與交際對象發生衝突的時候,互相之間若能為對方著想,采取一種雙方合作的態度,那麼,就一定能避免交際中的對抗性博弈發生。
所以,為了短期勝利,建立共同利益,為了長遠成功,建立良好關係,也就是擁有博弈中的雙贏思維,擁有平等、互惠的思想,采取合作的態度,這樣才能使人際關係呈現“正和”狀態,並向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收到良好的交際效果。
對於對陣的雙方,雙贏是再好不過的結論了。但人生不如意常十之八九,這就要求我們要多加注意,自我控製和約束,朝著“正和博弈”的方向努力。通常要注意哪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