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時候需要一種合作的大度,盡管人都是“自利”的,但一個真正聰明的人的“自利”應該具有前瞻性和遠見,能預測事物發展趨勢後果的。在這個“旅行者困境”中,盡管各自自利的選擇都是去算計對方,但一個聰明的人應該能夠預計到互相算計的後果隻能使她們共同的博弈對象——航空公司漁翁得利。所以這種無謂的內耗是不值得,一個聰明的人應該懂得去尋求合作,盡管合作總是要讓自己預期的利益受到一部分的損失。但博弈論告訴我們,合作的最終結果往往比完全各自自利的結果更能使各自獲得更好的收益。如果我們能從更高的角度去看待這種合作的行為,往往就可以實現更大的“自利”收益。
當今經濟學之所以可以在整個社會科學中處於統治地位,就是憑借了這種客觀的分析方法,而不是主觀地拍腦袋去感覺。但是,我們所說的客觀理性並不是說就不要倫理道德了,恰恰相反,我們認為倫理道德的形成本身就是一種博弈的過程。倫理道德本身就是一個博弈的均衡解,它是一種慣例、習慣、規範,也是製度的一種形式,它的重要性在於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就像我們這個“旅行者困境”博弈中,如果雙方都遵循“誠信”這個道德規範的製度,就都會選擇888元,這樣也不至於都落到689元的更大損失的境地。所以從這個角度看,誠信合作很重要,也就不會有主觀的意識形態之爭了,因為它的形成是一種必然,一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
做人要避免“零和博弈”
中國人有句老話“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講的是非暴力的指揮,用博弈論術語來說就是避免零和博弈。
零和博弈意思是雙方博弈,一方得益意味著另一方吃虧,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虧多少。之所以稱為“零和”,是因為將勝負雙方的“得”與“失”相加,總數為零。
一個遊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輸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後遊戲的總和都為零,這就是零和遊戲。
零和博弈屬於非合作博弈。在零和博弈中,雙方是沒有合作機會的。各博弈方決策時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為目標,結果是既無法實現集體的最大利益,也無法實現個體的最大利益。零和博弈是利益對抗程度最高的博弈,甚至可以說是“你死我活”的博弈。
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都能發現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麵,勝利者的光榮後麵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從個人到國家,從政治到經濟,到處都有“零和遊戲”的影子。
一群年輕人在一家火鍋城為朋友過生日,其中有一個年輕人拿著自己已吃過了的蛋餃要求更換。由於火鍋城有規定,吃過的東西是不能換的,所以年輕人要求遭到拒絕,雙方因此發生衝突,打了起來。
最後,火鍋城人多勢眾打敗了那幾個青年人。
可以說博弈的結果是火鍋城的一方贏了,而實質上,他們真的贏了嗎?從長遠來看,他們並沒有贏。這就是人際博弈中的“零和博弈”,這種贏方的所得與輸方的所失相同,兩者相加正負相抵,和數剛好為零。也就是說,他們的勝利是建立在失敗方的辛酸和苦澀上的,那麼,他們也將為此付出代價。還以此為例,雖然火鍋城一方的人贏了,但從實際角度去分析,我們不難發現,火鍋城的生意也會因此造成影響,傳出去就會變成“這家店的服務真是太差勁了,店員竟敢打顧客,以後再也不來這裏了”,“聽說沒有,這家店的人把顧客打得可不輕啊,以後還是少來這裏了”,“什麼店,竟打人,做得肯定不怎麼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