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糖尿病並發症治療方藥(四)(1 / 3)

(七)糖尿病壞疽治療方藥

糖尿病壞疽多見於下肢,以閉塞性血管病為主,其中微血管病伴有感染是引起壞疽的一個重要原因。糖尿病壞疽相當於中醫學中的“血痹”、“脫疽”的範疇。早期臨床表現為患肢發涼,或輕度麻木,活動後易感疲乏,往往感染足癬不易控製;中期肌肉疼痛、痙攣及疲乏無力,必須停止活動或行走,休息1~5分鍾後,症狀逐漸緩解;後期靜止時肢體也疼痛麻木,患肢足部或腿部皮膚蒼白,膚溫顯著降低,皮膚感覺遲鈍;或患肢肌膚暗紅或青紫,肢端有瘀斑,局部紅腫熱痛,嚴重者發生肢端潰瘍或壞死。其病本在肝腎陰虛,營衛不足,所謂“大脈空虛,發為脈痹”。其標在血瘀、熱毒、痰濕。陽虛毒陷乃久病之變證。治療宜在益氣養陰的基礎上,溫陽通脈,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行氣止痛。

四蟲散

(組成)水蛭、虻蟲、土鱉蟲、地龍。

(功效)活血逐瘀,通絡止痛。

(主治)糖尿病並發肢端壞疽。

(用法)上藥按3∶1∶1∶4的比例,研粉分次服。加減:服上藥的同時配服四妙勇安湯加土茯苓、土貝母等隨證加減。

(療效)治療14例,治愈12例,好轉1例,無效1例。

(按語)本病屬中醫“消渴”、“脫疽”範疇。主要由於消渴日久,經脈瘀阻,血行不暢,肢端失養所致。病機關鍵為血脈瘀阻,血行不暢。方中四味藥物均為蟲類藥物,合用則活血逐瘀、通絡止痛之力尤甚。臨床治療本病時要注意,本病屬本虛標實之證,以氣血陰陽不足為本,熱毒血瘀為標,治療上要在活血解毒治標的同時,不忘注意補氣、溫陽、益陰治其本。

(出處)天津中醫,1992(2):8

糖足內服方

(組成)黃芪、山藥各30克,蒼術、玄參、麥冬、川芎、益母草各10克,茯苓15克。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足證屬氣陰兩傷,瘀血停滯。症見患足發涼、發麻、行走不便,固定痛或刺痛、灼痛、自發痛,夜間及寒冷時加重,皮膚色澤不潤,暗紅或青紫,下垂時更甚。重者見足腫脹,皮膚菲薄而亮或色暗紫或發黑,局部潰瘍多呈濕性壞疽或局部水皰。

(用法)早期者,上述內服藥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用,30日為一療程,多需服2~3個療程。潰瘍期者,內服上方去益母草加水蛭10克,製粉與水煎劑衝服,每日1劑,服法同上。另均給予飲食控製、運動及降糖藥物3項基本治療,適當選用磺脲類、雙胍類或胰島素控製空腹及餐後2小時血糖在5~7毫摩/升之間;潰瘍或並發感染者予抗感染治療。

(療效)共治療12例,顯效8例,有效4例。

(按語)本證病機以血瘀、氣陰兩虛為主,故以活血化瘀,溫經通絡治標,益氣養陰扶正為主。方中黃芪益氣升陽,補氣行滯兼托瘡生肌;山藥健脾潤肺養腎陰,合黃芪降糖;蒼術燥濕斂陰,玄參清熱養陰,二者相配,益氣不燥,滋陰不膩,為降血糖之經驗藥;麥冬養肺胃之陰,又可清心除煩;川芎、益母草、水蛭活血化瘀破瘀,現代藥理學研究,可解痙擴血管,使血小板解聚;黃芪、蒼術、川芎還有很強的抗炎抑菌及增強白細胞吞噬作用。

(出處)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1997(5):427

川芎嗪方

(組成)川芎嗪、明礬。

(功效)活血化瘀,行氣定痛。

(主治)糖尿病足潰瘍。

(用法)用川芎嗪800~1000毫克加入0.9%生理鹽水250毫升,每日1次靜滴,15~20日為一療程,間歇5日,進行第2個療程,一般2~3個療程。局部潰瘍用3%明礬溶液清洗後,潰瘍麵上胰島素40單位及654-2

60毫克,每日1次,局部用呋喃西林紗布濕敷。

(療效)共治療18例,結果21日局部潰瘍愈合7例,38日愈合3例,45日愈合2例,62日愈合3例;92日換藥,潰瘍麵不見縮小,骨質破壞而截肢3例。

(按語)川芎嗪是從川芎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四甲基吡嗪,能夠擴張小動、靜脈,降低紅細胞和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腦和微循環的血流量;胰島素局部應用可以改善微血管的內結構,促進糖、蛋白質、脂肪代謝;654-2也可以調節血管結構和功能。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1995(7):322

通絡活血湯

(組成)桃仁15克,紅花15克,當歸15克,川芎10克,牛膝20克,元胡20克,地龍20克,蜈蚣2條,雙花50克,黃柏15克,土茯苓3克,赤芍20克。

(功效)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主治)糖尿病性壞疽。

(用法)水煎服,日1劑。

(療效)共治療12例病人,治愈7例(占58.33%),顯效3例(占25%),有效1例(占8.33%),無效1例(占8.33%),總有效率為91.63%。

(按語)方中桃仁、紅花、當歸、川芎、赤芍、牛膝共奏活血化瘀之功;地龍、蜈蚣通經活絡;元胡行氣以助活血;雙花、黃柏、土茯苓用以清熱解毒。全方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清熱解毒。

(出處)中醫藥信息,1996(2):44

茵陳赤小豆湯

(組成)茵陳、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蒼術、黃柏、澤瀉、生草各10克,防己、當歸各6克,赤白芍、牛膝各12克。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主治)糖尿病濕性足壞疽。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第3煎熏洗患足,早晚各1次。1周為一療程,連續觀察6周。炎症加銀花或蒲公英各30克,連翹、黃柏各15克;虛證加黃芪15克,太子參10克;疼痛明顯防己改12克。西醫治療:控製飲食,常規服用降糖、抗感染、降壓、營養神經藥物。每日換藥1次,保持創麵清潔。

(療效)共治療18例,臨床治療10例,好轉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8.8%。

(按語)本證病機以濕毒內蘊,絡脈阻滯為主。方中重用茵陳、赤小豆、薏苡仁利濕清熱;佐蒼術、黃柏、澤瀉以助燥濕清熱之力;赤芍、白芍、牛膝、當歸活血化瘀通絡;防己利水退腫,祛風止痛,清下焦血分濕熱,現代藥理學研究已證明其有止痛作用。全方清熱利濕,活血解毒。

(出處)山東中醫雜誌,1996(12):551

加減顧步湯

(組成)黃芪、石斛各10克,當歸、牛膝、紫花地丁、黨參、銀花、菊花、蒲公英、丹參、天花粉各15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足證屬氣陰不足,瘀熱內停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半個月為一療程,多數病例在服用5~6個療程時方有明顯效果。煩渴喜飲,口幹舌燥加葛根、麥冬各12克,重用天花粉;疲乏無力加黨參、黃芪至15克或西洋參8克;傷口潰爛加赤芍、生地各15克。外用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三黃洗劑(大黃30克,功勞葉60克,黃柏、黃芩、明礬各15克,苦參30克)。治療後期,根據病情變化,可改用十全大補湯加味。中西醫其他治療:配合降糖、抗感染、改善血循環,局部傷口外用藥物等治療。

(療效)共治療12例,臨床治愈5例,有效2例,顯效3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83.3%。

(按語)本證病機以氣陰不足,陰虛熱鬱,絡脈瘀阻為主。方中黃芪、黨參既大補元氣,又除燥熱,與當歸相配則去腐生肌;天花粉、石斛滋補陰液,養陰清熱,意在標本兼顧;金銀花、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為外科常用清熱解毒之良藥;當歸、牛膝、丹參活血化瘀,涼血通經。諸藥配伍共收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功。

(出處)廣西中醫藥,1996(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