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糖尿病並發症治療方藥(三)(1 / 3)

清熱和血降酮方

(組成)生芪40克,山藥30克,玄參35克,蒼術20克,黃芩15克,黃連15克,黃柏15克,梔子20克,當歸2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川芎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

(功效)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活血利濕。

(主治)糖尿病酮血症和酮尿症。

(用法)水煎服,日1劑。加減:頭痛頭暈加夏枯草、鉤藤、生石決、菊花;胸悶刺痛加紅花、赤芍、丹參、山楂;渴飲無度加天花粉、玉竹;惡心、嘔逆加陳皮、竹茹、生赭石、旋覆花;小便頻多加五倍子、桑螵蛸、覆盆子;瘡瘍癤腫加蒲公英、銀花、馬齒莧、紫花地丁。

(療效)共治療22例,按尿中酮體多少分類:輕型〔尿中酮體(+)〕9例;中型〔尿中酮體(++)〕8例;重型〔尿中酮體(+++)以上〕5例。治療結果:顯效16例,其中尿中酮體(+++)以上3例,(++)4例,(+)9例,治療後均為(-);有效5例,其中尿酮(+++)減為(++)和(+)者各1例,(++)減為(+)者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95.4%。

(按語)方中黃芩、黃連、黃柏、梔子為黃連解毒湯,清熱泄火、解毒;生芪配山藥、蒼術配玄參健脾益氣,升清養陰,為治療糖尿病的經驗藥對;當歸、生地、赤芍、川芎四物湯養血活血;澤瀉、茯苓利水滲濕,以清利血中濁邪。全方共用,益氣養血,清熱解毒,活血利濕。

(出處)遼寧中醫雜誌,1987(4):26,19

(五)糖尿病性心血管係統疾病治療方藥

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的常見並發症,包括糖尿病心髒病、糖尿病高血壓。據報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較同年齡的非糖尿病者高2~4.5倍,糖尿病患者死於心血管病者高達70%~80%。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相當於中醫學中的“心悸”、“怔忡”、“胸痹”、“驚悸”、“心痛”、“頭痛”、“頭暈”等範疇。其病機主要有陰虛燥熱,痰濁閉阻,瘀血阻滯,肝陽上亢等。

降糖Ⅰ號

(組成)生地、知母各20克,黃連、蛤蚧、人參須、鬼箭羽各10克,珍珠母6克,丹參15克。

(功效)滋陰清熱,平肝潛陽。

(主治)糖尿病性高血壓病。症見眩暈頭重,耳鳴,心煩不寐,腰膝酸軟,舌紅少津,苔薄白,脈弦滑或弦細數。

(用法)上述諸藥洗淨,烘幹粉碎,裝膠囊,每粒含生藥0.4克。服法:每天3~4次,每次6~8粒,飯前30分鍾溫水送服。加減:陰虛陽亢加夏枯草30克,茺蔚子15克,羚羊角粉0.6克;痰熱鬱滯加全瓜蔞30克,天竺黃20克。日1劑,30日為一療程。

(療效)共治療36例,2個月後顯效15例,有效18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1.67%。

(按語)糖尿病性高血壓病的病機,主要是陰虛陽亢,虛陽上越或痰瘀互結,痰熱上擾清竅所致。方中生地、知母、丹參聯用滋陰清熱,涼血活血,止渴除煩降糖,伍用參須、蛤蚧、鬼箭羽泄火而不傷陰,養陰而不膩,涼血而不寒,益氣強體而不生熱,且鬼箭羽能刺激胰島β細胞而降糖;珍珠母滋心陰,安心神,清熱定驚,但用量不宜大;陽亢明顯加羚羊角、茺蔚子、夏枯草以加強泄火潛陽,涼肝降壓之功;痰熱鬱滯加瓜蔞、天竺黃潤燥滌痰,開鬱清熱,利竅定驚以降壓。諸藥合用滋陰清熱,平肝潛陽,降壓降糖。

(出處)陝西中醫,1997(2):50-51

黃連調心湯

(組成)黃連15克,西洋參、陳皮、當歸各12克,珍珠粉1克(衝),甘草6克。

(功效)清心安神,健脾養陰。

(主治)糖尿病並發心律失常,證屬氣陰兩虛,陰陽互損者。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用。氣陰兩虛加黃芪15克,麥冬12克;血瘀痰滯加丹參30克,菖蒲9克;脾胃虛弱而寒者加吳茱萸、黨參各15克。

(療效)共治療24例,顯效15例,有效7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1.66%。

(按語)本證的基本病機為燥熱傷陰,陰虛火旺,二者互為因果,日久氣陰兩虛,陰陽俱損。黃連善清心火安神,心火上炎者,重用黃連常見速效;另配西洋參益氣養陰生津,陳皮健脾胃祛痰濕,既可製約黃連之寒性,又能增強西洋參補益功能;當歸、珍珠養血安神。本方清中有溫,瀉中有補,補中有行,苦寒而無傷胃之害,標本兼治,相得益彰。

(出處)河南中醫,1992(2):82

益氣通脈湯

(組成)西洋參8~10克,黃芪30~60克,丹參15~30克,麥冬10~15克,五味子10~15克,降香10~15克,鬱金15~30克。

(功效)益氣養陰,活血化瘀。

(主治)糖尿病冠心病症見溲多色黃,善饑多食,心前區悶痛,動則加重,兩下肢酸軟無力,無明顯多飲等症。

(用法)水煎服,日服1劑,3個月為一療程。加減:胸痛劇者加五靈脂10克,生蒲黃、乳香各6克;脈沉細無力或結代,惡寒者加桂枝、炙甘草各10克;口渴心煩,脈細數或舌幹紅少苔者加生地15克,知母、丹皮各10克,天花粉15克;頭暈目眩者加益母草15克,白蒺藜12克。

(療效)共治療30例,3個月後好轉17例,顯效8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5%。

(按語)本證病機以氣陰兩虛為主。氣陰不足,載血無力,血瘀心脈而發病。其本質為本虛標實,氣陰兩虛為本,血瘀為標,病位以心、脾、腎為主。本方以黃芪生脈散為基礎,方中西洋參益氣養陰,補而不熱,對氣陰兩虛,陰虛有熱者尤為適宜,具有明顯降血糖作用。黃芪生用,用量宜重,一般可用到30~60克,以補胸中大氣,大氣壯旺,則氣滯者行,血瘀者通,痰濁者化,此即“大氣一轉,其結自散”之理。另方中配合丹參、鬱金、降香理氣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通脈之效。